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czlxf (随意飘荡), 信区: Rock
标  题:  签名(转)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Nov 23 17:35:23 2001), 转信

一个冬天的中午我没事在街上转悠,走到保利大厦对面的地铁站门口时,听见有人
在里
面弹琴。我挺好奇地顺着台阶走下去,看见一个留着半长不短头发的小伙子盘腿坐
在栏
杆扶手旁的地上抱着一把吉它自弹自唱。
我当时也没什么要紧的事要办,便靠在栏杆上听他唱歌。小伙子也不理我,一手握
琴一
手划拉弦,在像猪鬃一样直立着的乱发中直楞楞地瞪着眼睛看着前面的白墙大声唱

他会的歌还真不少,从窦唯的《艳阳天》到Fool's Garden的《Lemon Tree》他唱
了个遍
。这个地铁站面积不小,封闭的地下回音效果也不错,他的声音不用括音器也传得
很广
,远远听起来很像那么回事。
中午北京的阳光明媚但不刺眼,从硕大的玻璃窗照进来,整个地铁站都变得暖洋洋
的。
我抬头迎着阳光眯着眼看外面街上掉光了叶子的树,心想这么着听听歌可真够舒服
的。

一曲唱完,小伙子调了调弦,然后开始弹一段前奏。我听着特别耳熟,但一时回忆
不起
来是什么。当他张嘴开始唱以后,我想起这是Nirvana的《Smells Like Teen
Sipirit》

小伙子挺熟练地将它改成了箱琴版,而且效果一点也不差。当唱到高潮时,高亢粗
鲁的
嗓音配着简单的和弦伴奏,听得让人有点动容。
我翻了翻兜找出身上所有的零钱,留下两块钱车票钱,然后迈下一级台阶把一把零
碎扔
进他前面放着的罐头盒。我看了看他乌黑蓬乱头发下的脸,转过身在琴声中踱下楼
梯,
朝售票处走去。
穿过地下通道时,我看见墙上巨幅广告里埃普森打印机旁朱茵捂着半边粉脸冲我微
笑。

第一次听见Kurt Cobain的名字的时候,我还在上海的一个大学里上一年级。
当时我正在灯光昏暗的教室里绞尽脑汁做一道老师留下的课后翻译题,课桌上放着
的收
音机里突然不知是哪个女主持人打断了音乐的播放,以一种极端装腔作势的悲哀语
气向
大家宣布某月某日某时某分(大概是那天的前一天)Kurt Cobain在美国某城的家
里用双
管猎枪对着自己的脑袋开了一枪。
我正抱着一本字典狂找那些有如天书一般的陌生单词,听到这儿一阵烦,心想这是
哪个
外国傻逼。接着主持人开始挑那些Nirvana最暴虐和肆无忌惮的歌曲大放特放,尽
管那时
我对所谓的摇滚乐并不反感,但还是让这些歌弄得心烦意乱。班里的同学一致呵斥
我:
“你把它给关了!”
我毫不犹豫地掐断了收音机的电源把它塞进课桌。
对于在收音机里听到的这个名字,当时的我根本没怎么在意,甚至没弄明白Kurt
Cobai
n和Nirvana是什么关系。可是自从在那天我得知他的死讯后,我发现这个名字开始
以很
高的频率在我身边的各个场合出现。先是我经常翻看的几本貌似前卫的音乐杂志和
小报
开始吹嘘他的所谓卓尔不群的反叛意识和摇滚精神,接着一些大的广播报纸媒体也
频频
提到他和以他为代表的一种叫Grunge的摇滚乐形式。再往后,学校附近的酒吧里午
夜时
分开始有人抱着吉它在台上大唱《Come As You Are》,而每天不论什么时候路过
打开的
宿舍楼房门,总能看见一两个头发乱糟糟的“愤青”坐在双层床的底铺上埋头苦练
《Al
l Apologies》或者是《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的吉它指法。
那年夏天,当我回到北京时,“Kurt Cobain”和“Grunge”俨然已经成了玩摇滚
乐的人
口中最时髦的名词。一个考上大学而后又退学改玩摇滚的高中同学给我描述了一下
那时口中最时髦的名词。一个考上大学而后又退学改玩摇滚的高中同学给我描述了一下
那时
两支摇滚乐队深夜在一家酒吧不期而遇后的谈话:
“你们现在玩什么?”留着齐腰长发的乐队吉它手问另一个乐队的主唱。
主唱留的头发比对方还长,他喝口啤酒,抽口香烟,一扬头把脸颊一侧的头发甩到
肩膀
后面,手点着桌子看着墙壁矜持地说:“Grunge,我们现在玩Grunge。”
“你们呢?”他返过头问。
“一样一样,”吉它手兴奋而且会意地笑:“我们也是Grunge。”
当然这很可能只是个笑话。
但无论如何,Kurt Cobain确实火了起来。大家全都像一窝蜂似的去抢购他的磁带
(他的
打口磁带被小贩乘机炒到了一百块以上),有关他的论著也见诸于各大书店,在街
口卖
明星照片的小摊上,你甚至可以看见他夹在小虎队和刘德华之间向你微笑。在这段
时间
里,如果你是一个玩摇滚的,却不知道Kurt Cobain是谁,马上就会被别人笑掉大
牙。
转过年来,北京出了一本详尽描写他生平的传记,也许是因为地方保护主义,在上
海很
难买到这本书。于是我的同学们和几个熟识的卖打口带的无业游民纷纷托我从北京
往回
带。寒假结束的时候,我买了七、八本塞在旅行包里背上了火车。
那年春天坐火车的人不知为什么格外得多,我买的是张站票,所以只能在挤得水泄
不通
的车厢里整整站了十七个小时。为了使自己不致于因打瞌睡而摔倒,我从包里抽出
了那
本不薄的书一目十行地看了个通宵。看完了之后,我发现除了Kurt Cobain悲惨的
个人生
活之外,我对他完整的个人形象依然感到一片茫然无知。倒是我的眼睛因为在颠簸
摇摆
的车厢里的昏黄灯光下过度使用而感到无比酸痛,下车后看谁都成了重影儿。
“他死得真洒,我就佩服他的敢死精神,”学校广播台的一位涂着厚厚的口红,穿
着一
条稍不留意就能让人看见底裤的超短裙的女主持人翘着二郎腿叼着根香烟一边吞云
吐雾
一边对我说,“我就不如他,不敢真死。”一个月以后她被校方剔除出了广播队伍
,理由是她在课间以最大的音量播放《In Utro》,吵得校务工作会议无法正常进行。

人们逐渐把Kurt Cobain捧为一面摇滚乐的旗帜和偶像,在一些场合,如果你不提
Nirva
na,简直就是没水准的标志。我开始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以纪念
Kurt
 Cobain自杀N年为名义举行的活动。总体来说,上海的活动更土一些,一般都是在
一些
小得不象样的酒吧里,由一些灰头土脸的大学生用两三个吉它和弦、一架乱敲的破
鼓外
加声嘶力竭的嚎叫来完成。北京的活动则显得隆重正式,都是些正正经经的摇滚乐
队参
加,大家托Kurt Cobain的福把自己的最新作品端出来在台上一通尽兴地乱玩。
给我印象最深的的一次是在一个规模很大的迪厅里,来的都是一些非常著名的乐队
。我
和一个朋友一起去看,由于进场晚了,黑洞洞的大厅里面已经挤满了大批嗷嗷怪叫
的观
众。我站在最后排,使劲抻着脖子向前看,最终只依稀地从人缝里看见聚光灯乱扫
的台
上,四个留着披肩长发的人怀抱着乐器甩着脑袋依里歪斜地又蹦又跳有时还给大家
下跪
。和我一起来的朋友身高将近一米九,他只要掂掂脚就能把台上看个一清二楚。我
着急
地直拽他的衣服,不停地问:“看见什么了看见什么了?”
“墩布,”他转过头来对我说,“我看见四条墩布。”
纪念活动后来莫名其妙地变成了Disco大Party,主持人娇声娇气地一句“大家尽情
地跳
吧。”一些不知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人便涌上DJ台将一堆迪曲一通乱放,底下的
人就
在黑咕隆咚的屋子里挤在一块抡开手脚没头没脑地胡跳一气。我在人群中上蹿下跳
左躲
右闪规避着甩过来的胳膊和踹过来的扫趟腿,抬头看见墙上挂着的巨幅Kurt
Cobain画像
,胡子拉碴的他此时正睁着两只的巨大眼睛面带微笑居高临下地着看着大家。
直到这时,我对Kurt Cobain还是没什么感觉,我甚至都没有耐心听完他的一整首
歌曲,
更别提对他发表点什么看法了。
只有一次有点特殊。
有一天晚上,不知是谁弄来一盘从MTV电视频道录下来的全是重金属乐队的音乐
Video,
我和两个同学一块在其中一个人的家里通宵观看。开始的时候我们还能边看边兴高
采烈
地讨论一阵,后来便被这些实属乱七八糟的音乐弄得头晕脑胀。他们俩实在支撑不
住歪
头睡过去了,我站起来正要把电视关上,画面突然一转,变成了一场演唱会。我定
睛细
看,只见屏幕上的舞台由下而上打着柔和的光,摆着许多鲜花,远远的几个人安静
地抱
着琴坐在椅子上。镜头再一转,出现了Kurt Cobain那张头发蓬乱长满胡子的脸。

我当时想这大概是那场著名的纽约MTV Unplgged演唱会,便头一次很耐心而且认真
地听
他唱了几首歌。尽管演唱会刚到一半录像带就放到头了,但我得承认这几首歌还是
给我
留下了印像。
让我后来更加感到奇怪的是,给我留下印像最深的不是那些演唱会上的歌曲,而是
Kurt
 Cobain唱歌时身上穿的毛衣。那是件淡黄色样式很普通的开对襟毛衣,我看电视
的时候
就想好像我妈也有这么类似的一件。放假回家以后,我翻箱倒柜找果然把它翻了出
来。
我盯着毛衣看了半天,我妈走过来问我看什么呢。我说:
“妈,这件毛衣您为什么不穿了?”
我妈举起毛衣前前后后看了看,然后说:
“式样太老了吧。”
97年以后,英式硬朗快节奏的所谓朋克占据了摇滚乐的主流,中间往往还夹杂着不
知道
是属于哪门哪类的电子乐。人们谈起Kurt Cobain的次数逐渐减少了,一年一度的
隆重纪
念活动也突然销声匿迹。他在人们的概念中变得有些尴尬:既没有像老一辈摇滚巨
匠那
样老到可以不断怀念的程度,而继续不分时间和场合地谈论他似乎也没有太多的意
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他扔在了脑后,毕竟这是个飞速变化的时代
,需
要接受的新鲜东西太多了。
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忘了他,只有一次在一本英国的《Q》杂志上,看到了它评
出的本
世纪一百首最佳摇滚歌曲,其中Nirvana的《Smells Like Teen Sipirit》名列第
一。
杂志在中页用一整页的篇幅刊登了一张Nirvana的黑白照片,其中Kurt Cobain站在
鼓手
Dave Grohl和贝斯手Krist Novoselic中间冲着镜头似笑非笑。
我当时很想用现时的观点去衡量一下他那个表情,却没有得出结论。我几乎想像不
出如
果他活着现在会是怎样,在这个变化的社会中他是不是会依然领导潮流,还是将会
完完
全全地落伍。
那是一个超乎于判断之外的古怪表情。
得到Kurt Cobain的签名,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
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我来到法国的一家工厂,为十几个前来参加培训的中国技术工
人当
翻译。有一个周末工厂组织工人到一个名叫Le Mont-Saint Michel的地方旅游。那
实际
上是一个建筑在高山上的城堡,周围的低地据说在夏天时会被海水所包围。
我气喘吁吁地爬上了陡峭的台阶,和大伙一起站在了望台上感叹了一下周围一望无
际的
沙滩,然后便撇下在教堂的各个角落里没完没了照相的众人,独自返回停在山脚下
的旅
行车上。
车上只坐着一个陪我们来玩的名叫玛丽的女工。我和她比较熟,她虽然已经结婚,
却和
我年龄相仿。我坐在她身边,和她随口闲聊起来。
谈到我们各自喜欢听的歌时,她忽然问我:
“你知道Kurt Cobain吗?”
“听说过。”我回答。
“我给你看一样东西。”她带点神秘地说。
她打开随身带的小手提包,拿出一个厚厚的大钱夹,在里面翻找了很长时间,抽出
一张皱皱巴巴的小纸条递给我。我接过来,仔细端详,上面非常潦草地用黑色水笔浅浅
画着
几个笔道,根本看不出写得是什么。玛丽也凑过来看,然后很友好地告诉我拿倒了
。我
把纸条翻了一个,但还是没看出上面是什么东西。
“这是Kurt Cobain的签名。”玛丽说。
“啊?”我有点惊讶,把它举起来对着光认真观察。
“后面还有贝斯手的签名。”她说。
我把纸片翻过来,果然背面还有另一个名字。
“你是……”我打着手势问,“怎么得到的?”
“是他死之前一个月,在Rennes(法国西部一城市)演唱会上。”
“是他亲手写的?”我放下举着纸条的手,将信将疑地问。
“绝对没错。”她肯定地说。
我再次低头仔细地审视这张签名。认真辨认下,能隐约地看出四个字母Kurt的字样
,可
能是签字的时候笔已经快没水了,所以有些笔画根本就没写上。我心里觉得有些异
样,
想到有个曾被大张旗鼓宣扬的死人的手曾经拿过这张纸,不知是应该感觉兴奋还是
别扭

在我的再三请求下,玛丽非常详尽地给我讲述了她得到签名的经过。
“我是看到报纸上的广告知道演唱会的消息的,因为我姐姐家住在Rennes,所以我
提前
好几天就去了。不过进场的时候还是有点晚,前面已经挤满了人,所有的人都发疯
似的
又跳又叫。我很幸运没在前面,不然非得给挤成肉酱不可。到散场的时候已经接近
深夜
,可很多人都呆在门口不走,想要看看他。你知道,我虽然没有那些人那么疯狂,
但也
很想看看他的模样。
“人在门口聚了很多,可他始终没露脸。大家都很着急,好多人冲着门口大喊他的
名字。我以前来过这个演出的地方好几次,知道后面有扇门可以直通到后台。我想他说
不定
会从那出来,于是就绕到后面,站在街的另一侧等。站了差不多快两个小时,他还
是没
影。那时还是冬天,我被冻得够戗,其他几个在我旁边的人都陆续走了,可我还是
坚持
没离开。不知为什么我觉得他肯定会从这儿出来。
“果然,快一点的时候,那扇门打开了,有三四个人走出来,领头的个子不高,我
仔细
看了看就是他,后面紧跟着一个傻乎乎的大个子是那个贝司手。我一下变得很兴奋
——
终于让我给等着了。我觉得应该上去和他说几句话,可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
想该
向他要个签名。他们出了门,便向街的一侧走,我穿过大街跑步追上去,用英语和
他说
‘Hello’,然后打手势问他能不能给我签个名,我英语很糟,几乎不会说……”

“你能给我讲讲他长得什么样吗?”我打断她问。
“嗯……”她用手托着腮低头想了一阵,然后不很肯定说,“他显得很安静,完全
不像
在台上那样。怎么说呢?很难描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长得非常英俊。蓝色
的眼
睛,长长的金发……但还不全在于这些,只要你离他非常近,你就能感到他长得实
在很
漂亮……”
显然她不太能找到一个十分合适的措辞,最后她抬起头对我说:“这么说吧,他是
我见
到过的长得最英俊的人。”
“这样说行吗?”她问我。
我点头。
“我说到哪儿了,”她接着讲,“对了,要签名。他点点头说可以,我赶紧手忙脚
乱地
打开背包想在里面找张白纸,可却怎么也找不到——关键时刻我总是遇到这样的事
。最
后我摸出一张印着不知是哪个摇滚乐队照片的明信片,便把空白的一面递给他。他
接过
来并不签而是先翻过来看那张照片,然后冲我伸出一根手指头,嗓音沙哑地说:‘
No,我不喜欢这个。’我还想说点什么,可没等张嘴,就看见他两手拽住明信片,用力
一撕
把她撕成两半扔在地上,然后用一只脚在上面猛踩了好几下。
“‘ Rubbish’他说。
“我的嘴当时张得有这么大,”她冲我比划,“完全楞在那儿。而他开始在浑身上
下摸
索,最后从牛仔裤里掏出一张写满了字的烂纸,从上面撕下空白的一小条——就是
这张
”她指着我手里拿得那张纸条,“他向我比划:‘笔’,我赶紧从包里拿出根笔给
他。
他一手接过笔,一手拿过我的手,把纸条垫在我的手背上,就这样——”她拿起我
的手
做示范,“那笔由于天冷,还冻住了,他划了几下,才出水。签完后,他指着大个
,问
我:‘要Krist的吗’,我点头。那个大个正站在街边呆头呆脑地左右张望,听见
叫他的
名字,便转身走过来,把纸翻了个个,在背面签了上他的名字。我说:‘谢谢’。
Kurt
 Cobain没什么反应,大个冲我笑笑,然后他们几个人就朝街另一边走过去,钻进
一辆汽
车开走了。”
“也就是差不多一个月以后,”玛丽顿了顿,接着说:“我从电视上看到,说他自
杀死
了。”
“真可惜,”她抬头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他长得真够帅。”
我重又扫了一眼手里的签名,然后把它递还给玛丽。她接过来,低头看了一会儿,
然后
又把它塞回到我手里。
“送给你了。”她说。
我抬起头看她,十分惊讶:“这可是十分难得的东西。”
“我知道。”她回答。
“说不定还挺值钱的。”我说,“我可不太敢要。”
“真给你了。”她说。我有点不太明白,问:“挺好的东西,为什么不要了?”
她把身子半转过来,冲着我很认真地说:“你知道么,这张签名我带在身边有好几
年了
。自从那天晚上,我就一直把它放在钱包里,我老是觉得对我来说,它有点什么意
义。
可是去年,我结婚了。你知道,人要是一结婚,很多东西就不太一样了。你得换掉
脑筋
去想许多另外的事而不能像原来那样,我开始现在觉得它并十分不适合我。你也很
喜欢
听歌,要是它搁在你这儿,也许会有点什么别的意义。”
我听完了她的话有点犯楞,低头仔细地打量了一下签名,然后抬头看着她最后问:
“真
给我了?”
“真的。”她肯定地说。
她说得十分真诚,我也就没再推辞。
我从怀里掏出钱包,把小纸条很小心地塞进钱包的内侧,然后将钱包藏进最贴身的
衣兜
里。
回国后,由于工作的需要,在大约差不多一年的时间里,我始终奔波在北方沿海和
内陆
的十几个大大小小城镇之间。在此期间,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想到过这张签名。有的
时候
是在饭桌上,有的时候是在睡觉前,它会突然一下跳进我的思绪,停留两三秒钟。
但不
知为什么,不管感觉多强烈,我却一次也没有把它从钱包里拿出来过。
它始终呆在我钱包的内侧,而我对它的印象也始终是那一天在大客车上时它被我攥
在手
里时的样子。
那是五月一个临近夏天的傍晚,我坐在济南街边一家很僻静的小饭馆里吃饭。天气
显得
有些炎热,尽管时间已经不早,斜射的太阳光却依久耀眼,路边高耸的杨树懒洋洋
地摇
着树叶。街上很安静,只是时不时有几辆载货的大卡车飞驰而过。
看着外面悠然的街景,我突然决定要辞掉眼下这份工作。这个愿望是如此地强烈它
一旦产生我就一秒钟都不愿意多等。我付了钱走出饭馆打了一辆出租车赶往长途汽车站
,我
要乘当天最后一班长途车返回公司总部所在的小城。
在长途汽车站门口,我拦住了已经发出的最后一班车,飞也似地跳了上去。车上只
有寥
寥几个人,我走到后排坐下,推开车窗看外面的风景。
车很快驶出了城市。它穿过了一个个街道整齐一尘不染的卫星城镇,接着越过了一
座蜿
蜒崎岖的山脉,驶入一片片微微泛着黄色的一望无际的碧绿麦田中。远处已经快要
落到
地平线下的夕阳由金黄变成了明亮的红色,将它附近的天空染成了火烧一般的通红
。汽
车快速驶过的公路上,光线已经变地逐渐黯淡,而在天边夕阳下面的田野里,却还
是一
片闪耀着火红生机的夺目光芒。
呼呼的晚风在车厢里穿堂而过吹到我脸上,我闭上眼睛,能感到夕阳强烈的光在我
面颊
上留下的余热。
我想起那张一年来从未动过的签名。我打开钱包从内侧一层抽出它放在掌心仔细看
。它
被我的体重压得很平,原先纸上的皱折也变得十分不明显,而那几道歪歪斜斜扭曲
着的
笔道却依然保持了原样,一点没有变化。
我举起它对着夕阳看,那些笔画立刻就变得模糊不情难以辨认,唯一清晰的只有阳
光照
在纸的背面,而留下的一团红彤彤的影子。
车在路上停了几次,车上的人除了我都在半途下光了。
一直坐在前面和司机闲聊的女售票员回头看了我一眼,站起身来趿拉着拖鞋一摇一
晃走
到我跟前,用带有极重口音的山东话问我:
“你到啥地方下?”
“终点,”我坐直了身子回答,
“我到终点下。”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22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