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youngwind (只要放飞,我就一定能,自由的飞翔,), 信区: Rock
标  题: 许巍的“绝版青春”:结束或者开始 zt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Aug 19 20:31:45 2005) , 站内信件

许巍的“绝版青春”:结束或者开始
  平客
  《时代人物周报》

  一场演唱会演变为非理性的文艺青年集体狂欢
  一片叫好声中冷静思考许巍的音乐未来及中国摇滚新路

  2005年8月13日,北京工人体育馆。一场名为“绝版青春”的摇滚音乐会在这里举行。
演唱会的主角许巍历经了十年的艰辛,第一次走上了北京的舞台。十年前,他背着一把吉他
从西安流浪到北京,积蓄多年的音乐能量爆发出中国摇滚的强音。十年后,一万名乐迷汇聚
到这里,他们当中有传媒从业者、歌手、唱片公司工作人员、小说家、电影导演,把一场普
普通通的演唱会演变为一次肆意的集体狂欢。工人体育馆从来没有这么爆满过,它第一次迎
来了京城文化界人头最全的音乐聚会。由此,许巍的首次个唱成为2005年最大的音乐事件之
一。他一贯的人文色彩在这一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凝聚与张扬。

  是夜,当许巍迈着紧张的步伐走上这个他盼望多年的舞台时,全场沸腾了,人们和他一
样,为了这个节日般的时刻等待了太久时间。140分钟的演唱点燃了全场的激情,上演了演
唱会上许久未见的万人卡拉OK。一切细节上的纰漏被人们轻易的原谅,北京乐迷从未这么宽
容地对待一个歌手,他们张开最宽广的胸怀拥抱这个奋斗十年的音乐浪子。

  第二天,京城所有媒体给予了清一色的赞美,《北京青年报》甚至给出了这样的字眼:
“绝对有历史意义的演出!从音乐到旋律到内涵都是标志性的,北京作为亚洲华语地区流行
音乐中心的地位从今天开始。”

  在中国流行音乐的短暂历史上,还没有哪位歌手赢得媒体人士如此这般的一致高度赞美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微弱的理性声音,资深文化记者戴方在《北京晚报》撰文指出:“许
巍获得了他一生最辉煌最灿烂的一个夜晚。但这种感觉多少让我个人有点失落和担心,也许
,这个高点,也就意味着某种结束和终局,正应了‘绝版’的定义。”著名乐评人王小峰更
是在其博客上直言不讳地称“这是一场糟糕的演唱会”。

  万人狂欢:用许巍终结九十年代摇滚

  许巍的个人演唱会是九十年代文艺青年的集体狂欢,当年的文艺青年如今大多已成社会
栋梁,承载着他们各自的生活重压,顺便为所从事的行业做着小贡献。他们发财的发财、升
官的升官,大多过着不死不活、不好不坏的忙碌生活。还和文艺沾点边的,会慨叹这文艺工
作其实不像当年想的那样热血沸腾;和文艺绝了缘的,只有在K歌时才会想起自己也曾经那
么文艺来着。他们在一个夜晚共赴工体,怀揣着各自的念想,给自己年轻时代的文艺生活做
个小总结。

  因此,这场被命名为“绝版青春”的演唱会,果然如它这个俗套的名字一样,于万人的
K歌纵情间完成了一次个体青春的祭奠--每个人的歌唱富含着曾经的激情飞扬或今日的不
堪回首,许巍的歌声只是若隐若现的伴音,这与他们当初和许巍音乐偶然相遇时的情景相映
成趣,当年,许巍的歌声曾经“抚摸我的寂寞”,伴随他们度过了“那些无助的夜”。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历了最为关键的转弯时刻,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在这里开始迅
速蜕变,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那十年最为胶着,剪不断理还乱。中国摇滚乐在这期间迅速集
结,成为独立于官方话语之外的民间力量。一批死磕的人带着死磕的精神走进了死磕的摇滚
领域,今天我们无论以怎样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那段辉煌,都不能否认它迸发光芒时折射在我
们身上的碎片,那些碎片尽管已经斑驳,但却成为弥足珍贵的集体记忆,也成为那个时代最
为独特的社会符号之一。

  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许巍承载了独一无二的人文意义,孤独、忧伤、绝望的意向契合了
苦闷下的彷徨,流浪、颠簸、坎坷的经历派生出境遇中的共鸣。于是,以音乐为切入点,人
们像是和许巍一直在路上,共同经历了他们璀璨的黄金时代。

  青春总是以残酷的面貌呈现出来,最终它终究要复归平淡。许巍的音乐也经历了这样的
趋势,这与大家的生活变迁并无二至,只是许巍在平淡生活中找到了闲庭信步之外的余音,
如同一道泾渭分明的分水岭,曾经激情的人们过起了抱着孩子捧着热包子的平凡日子,那些
壮志未酬的理想渐渐退场,而许巍却找到了温暖的表达方式,且充满感念。

  基于这些因素,“绝版青春”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非理性的集体狂欢,工体成了一个
硕大的K房包间,舞台上的许巍和乐队成了卡拉OK点唱机,人们大体会盼望,要是舞台上方
的大屏幕再能打出歌词,那就更好了。

  可是,源于日本的卡拉OK当然不是演唱会的真正意义,国外经典演唱会的实质也不在于
集体大合唱。忙于在现场跟随原人原音一起“卡拉永远OK”的人们却已顾不上这些,他们要
的只是一次煽情的释放。

  这是许巍踏入歌坛十年来的第一次“个唱”,对其歌唱事业而言堪称里程碑。十年磨一
剑,这次“首版”意义上的“绝版”出场,显露出它音乐事件的特殊意味--当一位歌手的
首次“个唱”成为音乐事件时,超过九成的上座率、万人K歌的场景也就不是什么值得大写
特写的奇观了。

  等了这么多年,人们早就盼着这个时刻了。因此,演唱会的疏漏在很大程度上也就顺理
成章地得到最大程度的体谅。衔接的拖沓、舞台的过于简单、许巍的略显紧张、大屏幕视觉
的苍白……这一切都无法阻挡歌迷集体狂欢的热望。

  理性缺席:青春不会绝版

  许巍音乐上的变与不变并未在这场演唱会上得到完美体现,早期的绝望撕吼轻巧了,特
别是“两天”的重新演绎,让人无法感受到其本来的振聋发聩,取而代之的是编曲的华丽轻
巧。两个时期的音乐形态在演唱会上被一定程度地混淆,削弱了那些作品本来该有的现场爆
发力。许巍作为一位音乐人的多元才华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展现,吉他演奏曲在演唱会里成了
空白,唱片里没有过的翻唱也没有得到呈现,这些本来该是一场演唱会的华彩段落。

  “绝版青春”是这样一场演唱会,在激情就要迸发的瞬间,瑕疵不合时宜的出现了,听
者再酝酿下一次激情迸发,可惜的是,这时,瑕疵又不合时宜的出现了。这是一场激情未能
得到完全释放的演唱会。

  许巍从九十年代出发,走过了他坎坷的十年。在那一代摇滚艺人大多都已纷纷丧失斗志
的时候,他依然“不停地唱着,直到所有的弦都断了”。我们大可以把“绝版青春”当作一
次真正意义上的“绝版”,“绝”了昨日的版,当有新的音乐激情以变换的音乐形态呈现出
一个永饱青春的歌者,因为我们都曾坚信许巍是一位可以唱到六十岁的歌手。

  激情没能彻底释放的“绝版青春”结束了,但愿,它是许巍音乐生涯的一个全新开始。




  “绝版青春”我的三次激情
  第一次是“今夜”的舞曲改编,第二次是田震唱“执著”,第三次是许巍唱“树”。

  “绝版青春”的遗憾
  没听到许巍的吉他演奏曲,“两天”“水妖”没有唱透,没听到许巍翻唱专辑里没有的
歌曲。海报太难看了!

  媒体的反馈
  第二天北京媒体一片夸大得叫好之声,某报记者竟然用了“火得一塌糊涂”这种非新闻
语汇,媒体的捧杀是最可怕的,对任何的歌手,客观报道其实才是骨子里的热爱。最老辣的
是《北京晚报》戴方的述评。最不靠谱的是《新京报》《京华时报》都把许巍的“我思念的
城市”归类为未收录在许巍首张专辑的歌曲,他们私自把这首歌收进了《红星一号》。《北
京青年报》更搞笑,愣说许巍的首张专辑叫《那一天》!(靠,那是杨坤专辑的名字)。不
做功课的记者是可耻的! 这样的记者赞美许巍是不靠谱的!

--
●●●问:每次我去自修之前一般会刮刮胡子,呵呵
          要保持形象嘛,但是我的胡子却总是很长
          为什么?
      -----------------------------------------

      答:因为我很少去自修。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 [FROM: 218.17.180.16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