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IAN (破碎南瓜珍珠酱), 信区: Rock
标 题: 时代经典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May 1 19:03:52 2003), 站内信件
作者:凝滞的呻吟 本文被浏览:876次
或许是从一开始我的基调就错了。
我只是在《英语周报》上看到了一篇报道而已。文章说Beatles成员之一保罗
麦卡特尼在澳大利亚举办演唱会。那些大多头发已灰白的铁杆歌迷与他台下台上交
相辉映,这真叫人感动,至少我就被彻底地感动了。我羡慕这些歌迷多年以后还可
以与自己年轻时候的偶像面对面,以这样的方式缅怀属于他们的那个年代。很多人
都经历了五六十年代,但是这群人的五六十年代因为一支利物浦乐队的出现而显得
独一无二,在那个后工业烟云弥漫在城市上空的时期,这支乐队带来的音乐给无数
人沉闷的大脑注入了一剂清新剂。
我想到的远不止这些。
我身边有不少迷Beatles、Nirvana、Gun&Rose、The doors的人,他们当中有
70年代出生的,但更多的是现在被大众称为“新新人类”的8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
是如此地迷恋这一切,虽然与这些音乐缔造者永远不会属于同一个时代。而就摇滚
而言,我一直认为这是种时代感、空间感很强的艺术形式,不是那些邻家阿哥阿姐
的情歌,也不是我们说懂就懂的。
媒体总是尽自己之能事大肆宣扬能洞察到的一切,前些日子他们开始批判70年
代出生的这拨人。我觉得这不应该,每个人的思维与生活方式都不尽相同,人家怎
么快乐怎么活好了,哪招你了呀。其实对于70年代出生的这拨人,我也是很羡慕的
,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他们心灵骚动的时候,一路上总是有精神支柱伴其
左右,那时的儿歌都比现在有内涵。而如果说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缺少不了反
叛情绪滋生的话,那崔健在这拨人少年时代的如日中天和何勇、张楚、窦唯的横空
出世就填补了所有的空白。如今他们仍或多或少地活跃在小舞台上(除了何勇)可
他们所有耀眼的光芒都留给了那个年代。1999年以前规矩的男孩儿女孩儿们可能会
借着某个天后之名图个新鲜听听窦唯的音乐,末了吐出一句:真缥缈。缥缈,多好
的字眼,使得你永远也弄不清说话人的立场。没关系,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如
果你是个中规中矩的三好学生,你更值得庆幸,你在这个时期享有了最宁静和平的
校园民谣。现在仍有人听校园民谣,如果是你们,那是在缅怀过去;如果不是你们
,那是为了守住今天,因为在今天我们没有更好的选择,于是另外一拨人只得听高
晓松、老狼,听那些上面印有某某年份字样的专辑。他们红火的那会儿我们在念什
么书,初中或者是更早?记得听《同桌的你》的时候我上初中二年级,我偷偷打热
线电话点播这首歌,满怀欣喜地听了一半后因怕被爸爸妈妈发现而匆忙挂上电话。
我说我喜欢这首歌因为它的旋律实在优美,仅仅是旋律,没人指望一份初二的心态
能听懂悬浮着的感情和传说中的离别。进了大学,歌曲里唱到的淡淡哀愁和离别的
惆怅在象牙塔里一夜之间就全品味到了。然而不再被感动。你有没有再听过那些传
说中透明得无一丝杂质的校园民谣?或许在小学音乐课本上可以找到。
小的时候热爱神话。电视剧《西游记》反反复复不知看了多少遍,然后是据说
遭禁了一些日子的《封神榜》和再后来的《新白娘子传奇》。《新》刚推出时,男
女老少纷纷传唱那首《千年等一回》,等到磁带上市时,第一天就全部脱销了。那
时的正版,六元一盒。
长大以后知道孙猴子的本领人类是学不来的,而自古神话中“善有善报,恶有
恶报”的定律在真正生活中也不是绝对。相信爱情,但不再虔诚地仰望白娘娘与许
仙的情感种种,慢慢发现爱情有比神话真实得多的形式存在着:《泰坦尼克号》的
登陆有如排山倒海。第一次是在外教家看的原版,尽管没法全部听懂,但传说中至
死不渝的爱情总可以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泪流满面。接下来的1998年又来了大兵瑞
恩,我在高三最紧张的时候去了次影院,回来后写了篇影评批判张艺谋可以把中国
农村的愚昧落后翻个遍儿地拍然后拿到戛纳还是柏林参展却为什么不讨好国人拍个
抗日题材的影片呢?现在终于体会到老谋子的“老谋深算”之处来:如今进影院的
主要消费群不都忙着“哈日”吗,咱拍个抗日题材未必讨好,咱没人家凯歌那文学
意境和冯小刚那点儿黑色幽默,即使不拍农村题材了也得赶上个古装呀,可拍哪拨
人呢,皇上太后格格的都是被颠覆尽了,那咱就拍一拨勇士吧。
当时语文老师在那篇事关老谋子的随笔后面写下这样的话:立意鲜明,评论有
功底,但与高考主题不挂钩。于是我不再写这样的文章,直到高考以后又过去了很
久我也再没有写过影评。但是不管怎样,想想当时的义愤填膺就忍不住要笑,翻翻
高三的随笔,才知道什么是年少轻狂,什么是轻易感动。我们总是对一切流行的东
西趋之若鹜,然后很快忘却。那些曾被莱昂纳多迷得魂不附体的女孩子们早已把他
的海报画册扔到抽屉最底层,这个伴随她们成长过的金发小伙的模样就如同泰坦尼
克号一样只存在于她们的想象了。接下来她们或许又相继喜欢过N"Sync、HOT、谢
霆锋、古巨基等等等等。如果她们现在谁也不喜欢了,则一定是已经穿上好看的江
南布衣的长裙与男朋友开开心心恋爱去了。
崔健曾唱道“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得快”,我觉得是的,如果现在只
知道BSB你绝对是个老土,可是几年前他们是世界的最爱。好莱坞亦无止境地谱写
它的爱情史话与战争巨片。几年前的《泰》片让我们荡气回肠,不多久我们又会为
一部震撼人心的影片感动,感动的间隔越短,忘记它的时间也就越快。媒体爱在这
些影片的前面冠上“票房杀手”、“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字眼,无一例外
,就像伊丽莎白·泰勒在她七次婚姻开始时总是说同样的话“噢,感谢上帝,我终
于找到了人生的最爱”——好莱坞这套经典模式已经沿袭了几十年,对于爱情的阐
述永远是换汤不换药——关于这种理论,今天的版本或许是矮个子的汤姆克鲁斯在
他西班牙女友面前的“真情告白”:“我亲爱的宝贝儿,克鲁兹,感谢上帝!”—
—没人会相信他当初没在漂亮高大的妮可耳边说下同样的话。至于这个版本明天将
属于谁,没人知道。美国人心中的上帝或许有谱。嘿嘿。
大学后不再相信电影院里的爱情。我们追求经典,可当经典也开始变得信手拈
来的时候,它的价值就如同9·11事件后的几大指数那样,一路狂跌不止了。
上世纪末我们迎来了美国人的全套大餐,所谓的港台文化也在疯狂滋长,从此
80年代出生的人不再寂寞。我们的胃里吞噬着麦当劳、肯德基,视觉上感受着华丽
无比的镜头,耳朵里填充着南腔北调的音乐,我们到处都是选择,我们又什么也选
择不了。
80年代初出生的人为之疯狂的一切,在经受了时间的洗礼后逐渐褪色、沉淀。
一批一批更新的符合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们口味的东西开始越来越多地充
斥于我们的生活,于是后者开始前所未有地疯狂,前者开始继续如饥似渴。当《流
星花园》已经像《还珠格格》那样满大街泛滥的时候,我的一位先后迷恋过莱昂、
谢霆锋的好友现在又恋上了那位道明寺的扮演者。我说我没看过《流星花园》,不
知道F4是什么东东。我没说谎,当时我问,不F1、F2吗,F4又是什么签证呀。好友
听了哭笑不得说你还真庸俗一心想着出国,我忙解释天地良心我最爱国了我从不哈
日哈韩。
“五一”与妈妈走在街上,路两旁有吕良伟的巨幅广告画。问老妈,知道他吗
。妈妈一脸的蔑视,我们看《上海滩》的那会儿,你们的《流星花园》还在哪个角
落呀?顷刻间我觉得我完了,怎么叫老妈明白我对这些一点也不感冒呢?一点办法
也没有。
原来妈妈也对电视剧疯狂,只是这样的机会微乎其微。当年《上海滩》红遍大
江南北的时候她们纷纷写信给电视台要求重播。除了这些,妈妈还极为喜欢《红色
娘子军》,或者很专业地唱现代京剧《沙家浜》里的选段,还有那些脍炙人口的电
影插曲,那些已经不为我们所熟悉的另一种艺术。我知道这一切叫她想起她们那个
年代。
我又开始羡慕起那些自得其乐的人们。比如说那些头发灰白,支持Beatles几
十年如一日的歌迷们;比如听到那些黑白电影插曲就一脸陶醉的上一辈们。正是这
些东西,这种真正强大的艺术形式使得他们缅怀起过去来回味无穷,也赋予了他们
那些时代独有的特征,时代过去了,经典的东西却永远停留了下来。
百老汇每天上演着已经问世几十年的戏剧,可人们仍然为其疯狂,他们从世界
各地赶来,为的就是在剧场坐上几个小时,感受这些艺术的精品。如果我们的新新
人类没那么健忘的话,或许几十年后《还珠格格》、《流星花园》也会有这样的待
遇?但愿吧。
我出生于80年代初。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朴树几年前唱它的时候我们用的
还是“windows98”,而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已充斥着“windows2000”与奔4电脑;
网络无限与有限人生;科技与人为本与Nokia几几几几;财富论坛与全球500强;
WTO与日韩世界杯;高考与考研、出国与就业;《哈利·波特》与《指环王》;《
流星花园》与F4。谁也说不准明天会流行什么。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英雄,因此也就
没有了英雄。这个时代的艺术不可能靠几部电影或几首歌曲几支乐队就可以囊括,
因为不断滚动的信息和人们的猎奇心理使它们无法滞留。关于这个时代,一切都可
以成为经典,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
我应失去灵魂/以我所作所为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0.13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