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nomoneyman (疯狂书生), 信区: CE
标  题: 2004年大学生遭遇降薪寒潮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Jun 10 17:44:26 2004), 站内信件

 继2003年大学生遭遇就业难之后,2004年毕业生们又遭遇了降薪寒潮。调查显示
,2004年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将比去年降低25%~30%

  本刊记者/刘英丽 刘溜

  虽然打着“无薪求职”的旗帜,刘风川仍然没有如愿进入成都威特电喷有限公
司。

  2003年12月21日,在成都的一次“双选会”上,刘风川和室友们——四川师范
大学信息学院科技英语专业的6名应届毕业生,集体亮出了一份“无薪求职”的应
聘书。

  威特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张武承认,“无薪求职”吸引了他的眼球:“至少说明
这些‘天之骄子’放低了姿态。”

  事实上,刘风川们的“无薪求职”似乎只是一场模仿秀。这年的12月初,一些
大学生率先在沈阳打出了“零工资就业”的旗号。他们希望用人单位能先给他们一
个工作机会,试用满意后再谈薪水。

  在刘风川们“无薪求职”的同时,相距不远的重庆,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在网上
发出了建立“薪资联盟”的倡议,他们发出的帖子说:“为了我们敬爱母校的声誉
,为了我们多年的寒窗苦读,为了抵制某些黑心公司的趁机压价,让我们联合起来
组成薪资联盟,低于2500元/月的就业协议,坚决不签。”

  这样的抵制倡议,理所当然会遭遇市场的嘲笑——如果按照这个标准,90%以
上的大学生都会找不到工作。北京大学课题组在2003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毕业
生的平均月收入只有1550.7元。其中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40.9%,1001~2000元的
占45.5%。

  “无薪求职”与“薪资联盟”,是2004届大学毕业生创造的新语汇,它们反映
了继2003年就业难之后,2004年大学毕业生一个新的焦虑:薪水。

  280万毕业生的薪水之忧

  在众多的求职者中,张武特地与刘风川谈了十多分钟,但他最后并没选择这位
标新立异的大学生。

  虽然“无薪求职”未能成功,但刘风川告诉记者,他们宿舍的6名学生最终都
找到了工作,去向多数是当老师,“因为这种工作比较稳当”。他们由此成为中国
2004年280万大学毕业生中较为幸运的一员。

  中国教育部说,到今年9月份,毕业生就业率要超过70%,抛开对指标的争议不
谈,这仍然意味着至少有80多万大学生自离开校园起就加入了失业大军。

  即使找到了工作,薪水也让学子们忧心。人力资源机构“智联招聘”发布的数
据说,2003年届大学生的毕业起薪比往年低了30%~40%。

  国家人事部很快声明,这一数据是没有依据的。但它并没有拿出数据否认大学
生毕业生起薪下降这一趋势。著名人力资源公司北京外企太和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
司发布的报告也预测,与2003年一样,2004年度应届毕业生薪酬水平依旧低迷。这
家公司的调研显示,2004年的毕业生起薪将比去年下降25%~30%。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介绍,从1997年中国第一次高考招生超
过100万开始,到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大学生已经达到212万人,2004年则会有280
万人毕业,比2003年全年净增约70万人,增长超过30%。

  就业岗位的增幅显然赶不上这一速度。虽然大学生就业率的最新数据还未公布
,但毕业生们对此早有“自知之明”。据新华网于2004年2月12日开始的一项在线
调查显示,截至到5月26日,受调查的8276名毕业生中,有4908人——占59.30%,
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势比以往更差。

  “确实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划分就业这块蛋糕了”,人力资源公司前程无忧
市场部吴赛嶷对本刊记者表示。

  前程无忧预测,到2004年的大学毕业生年薪约1.6万元(不算年底分红),即平
均每月1333元,这个数字低于2003年。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晓萍已经找到了接收单位,可却没有喜色
。她们班上有46名学生,除去到国家机关做公务员的变化不大之外,到企业、事业
单位的多数发现起薪降低了。

  晓萍说,如果想留京解决户口问题,一般的起薪都不高于3000元,一个同学去
了北京一家银行,起薪是2600元,但在过去进银行的都是3000~4000元。而薪水稍
高的企业既没有编制也没有福利保障,“感觉比往年苛刻了很多”。

  按照往年的惯例,像北大、人大这样的名牌大学,研究生毕业的起薪可以达到
3000~4000元,但是现在平均降低了1000元左右。

  大学生降低期望值

  其实,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也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尤其是调低
了对薪酬的预期。

  中华英才网分别在2003年和2004年对高校尤其是名牌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做过调
查,结果发现,2003大学毕业生的期望薪酬多数在2000元~3000元,占总人数的
28%左右。其次,期望能拿到1000~2000元的约占21%,期望3000~4000元的约占
15%,4000~5000元占到10%。而薪金要求在1000元以下的人数仅占1%。

  但2004年的数据有了明显变化,薪金期望值在1000~2000元的毕业生成为主流
,比例高达35%,比去年高出14个百分点,而薪金期望值在1000~3000元之间的已
经占到总人数的62%,远远高于去年的39%。

  在今年北大2004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北大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国忠说道:
“现在的毕业生基本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不再盲目地追求高薪,像北大今年已经
签约的300多名毕业生中,有个别毕业生月薪才1000多元也签约了。”

  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许玫在强调“目前
复旦的就业情况就不错”的同时,也坦言,重点大学情况要好一些,普通大学的学
生去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居多,情况会不同。 “目前仍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或
许会在将来降低标准,比如选择一些薪水下调的中小企业等等。”但据许玫介绍,
复旦学生对就业的预期值也有下调的趋势。

  许玫说,现在复旦已有一半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他们的薪酬水平没有太多降
低。“找到工作的一般都是成绩好、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据她介绍,他们的去向
多数是跨国企业、政府机关以及效益好的国企。

  据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文老师介绍,这是因为政府机关的薪酬水平稳定
,而大的跨国公司和国有企业具有固定的薪酬体系,不会轻易因为毕业生的供应增
多而变化。

  “好的企业也会选择高端人才,尽管现在大学生毕业的人数在增加,但是高端
人才的供应变化并不大。”著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华信惠悦的分析师赵宇静说:“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公司整体的薪酬体系,大的企业会从长远考虑这个问题。”

  不过,赵宇静也指出,对人才要求很高的银行业、证券业、金融业等等如今也
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因此起薪会有所降低。一般来说,企业的薪酬水平是依据行
业内其它公司的薪酬制定的,外部竞争激烈可能导致整个行业的薪酬下调。

  举例说,IT行业的大学生起薪有所降低。据了解,大的门户网站支付给2004年
毕业生的起薪相比过去平均降低了1000元。

  而且,政府机关和大型企业招收的毕业生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学生流入了其
他企业,他们是降薪寒潮最真切的感受者。

  太和顾问说,降薪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素质降低,而是企业的选择更为理性。

  多家人力资源机构向本刊表示,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回归
, 由于毕业生的供过于求,以及高等教育本身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改善,就业
难和薪资低迷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据预测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40
万人,而全球经济目前仍处在萧条时期。曾湘泉说,大学生起薪下降、白领薪酬增
长率下降是必然的,而且不能排除再降的可能。大学生们需要为此做长期心理准备


  9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其中也有不少经济过热的成分,反映到教育
投资上,其回报猛然增高,而且是过高。“当时有不少学生一毕业就拿月薪1万元
,年薪有上20万、30万的,一年就收回大学教育投资还绰绰有余,像国外一般需要
10年到15年才能收回大学教育投资。”曾湘泉认为,5到10年应该是一个比较正常
的期限。即使如此,上大学仍然是一项划算的投资,“你看月薪5000元以上有多少
低学历?”

  大学生多数是“废物”?

  虽然毕业人数的持续增加使得大学生的含金量在不断降低,被认为是大学生就
业难和起薪降低的主要原因。但是,也有人并不把就业压力完全归因于扩招。

  “我是北大毕业的废物,像我这样的废物北大每年会生产很多。很多北大学生
不仅丢掉了人文精神,连生计都成了问题。”最近,一个署名“黑狐狸”的网友在
“一塌糊涂BBS”上发布了一个名为《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的帖子。在2004年就
业季,这一惊人之语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就业的寒冬中,许多大学生将原本对于就业难的抱怨,指向了对于教育本身
的反省。

  “黑狐狸”是北京大学1997年届毕业生,他说,应试教育、智商迷信与名校崇
拜,是中国教育的三大毒瘤,今日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与这三大毒瘤进入晚期,
毒性发作密切有关。

  他认为,今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扩招,更重要的原因是我
们教育体制中固有的弊病。许多大学,包括名牌大学,培养了大批无法与市场对接
的废物。而在扩招前,这种弊病被大学生数量相对较少而白领岗位相对充裕的事实
所掩盖。可眼下,这种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白领岗位不见增长而大学生的数
量迅速增加,大学生遭遇就业寒冬在所难免。

  “黑狐狸”的“废物论”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既无基本技能
,也还没有建立与人相处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等,本身就很难“估价”。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说,一方面毕业生在增多,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也在计算用人成本。因为担心毕业生在一两年之内很难适应工作,更多的
用人单位不愿意支付培养成本。他们更愿意选择有工作经验的员工。

  这也正是张武最终没有接纳刘风川的理由。在交谈中他发现,刘风川在实习及
社会实践中并没有市场营销方面的经验,甚至对市场营销这项工作也没有太多的考
虑。张说,虽然刘是“无薪求职”,但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对其培训,企业
投入的成本反而可能增加。他建议说,高校应该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让学子
们在学校即与社会开始对接。

  对此,任占忠也认为,高校理应尽快做出调整,在设置专业、课程设计、教学
内容等多方面面向市场改变,比如可以增加学生实习、勤工俭学等接触社会的机会
,免得“他们在毕业时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

  2004年白领暂别涨薪高峰

  涌进职场的人才越来越多,老板们也越来越精明,从2003年起,白领们暂别了
薪水年年高涨的好日子。这样的“坏年头”还要熬多久?[全文]

  薪水缩减是理性回归?

  如果当前行情是对此前的高薪热的理性回调,则加薪进入减速期并非暂时之举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9.23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