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cad (图纸), 信区: CACE
标 题: 读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郑时龄)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Wed Sep 27 13:41:12 2000), 转信
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很少有哪一位建筑学家像梁思成先生那样,学贯中西,在建筑
理论研究、中国建筑史研究、建筑设计以及中国雕塑史的研究上有如此多的建树。梁思
成先生在将西方的建筑理论介绍到中国的同时,结合了中国的城市和建筑的实际,奠定
了中国现代建筑理论的基本框架。著名的美国学者费正清(J ·K·Fairbank)曾经这样
阐述过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夫人林徽因所受到的教育:“在我们历来结识的人士中,他们
是最具有深厚的双重文化修养的,因为他们不仅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而且在
欧洲和美国进行过深入的学习和广泛的旅行。这使他们得以在学贯中西的基础上形成自
己的审美兴趣和标准。”
梁思成先生是梁启超先生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生于日本东京,1972年在
北京逝世。梁思成先生是近现代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
家和建筑教育家。他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中国古建筑文
物、历史名城保护的倡导者,中国建筑学术组织的发起者。梁先生十分刻苦勤勉,他的
一生留下了6 0余篇(本)专著和论文。内容遍及建筑历史、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城市
规划、建筑教育、建筑考古等,这些著作完整地记录了他的渊博学识、创造才华、学术
思想和研究成果。梁先生在发掘中国文化遗产、宏扬中国建筑文化方面起了杰出的承前
启后的历史作用。
目前,已经出版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有多种版本,文物出版社最近出版了由萧默主编
的120万字的《中国建筑艺术史》。建筑历史学家罗哲文为这部巨著的题辞是“建史梁刘
不朽篇,开基主业育英贤,江山代有才人出,继领风骚更向前。”赞颂了梁思成和刘敦
桢先生对中国建筑史的卓绝贡献。梁先生在1 944年于万分艰难之中在四川南溪县李庄成
稿的《中国建筑史》是中国第一部有学术价值的科学的中国建筑史。
在梁先生的《中国建筑史》出版之前,曾经有过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写的《支
那建筑史》、瑞典学者喜瑞仁(OsvaldSiren)的中国古代美术史第四册《建筑》,这两
部书是最早的关于中国建筑史的论著。然而伊东忠太的书只写到南朝为止,全书的材料
并没有实地考察,只是从有关建筑的文字和美术作品等材料考证而成。喜瑞仁的书虽然
有简略的史录,对于建筑界之外的人起了一些启明作用,但他既非建筑家,又非汉学家
,书中的谬误在所难免。1 933年出版了乐嘉藻的《中国建筑史》在学术的精慎方面多有
欠缺,有不少谬误之处,许多地方表现出作者对建筑的一种缺乏史论的意见。
梁先生由此也产生了重新撰写一本科学的《中国建筑史》的计划,并以十分严谨的治学
态度去编写《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和林徽因从1932年开始,进行了艰苦的野外调查,
发现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实物,而这些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确实具有十分重要
的地位。梁先生的《中国建筑史》将过去1 2年间中国营造学社搜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化
,其年度跨度从上古时期到清末民初,约3500年的历史,并界划为上古时期,两汉,魏
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宋辽金,元明清,清末民初七个建筑时代。
这部著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完成的,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和莫宗
江先生、卢绳先生都参加了这项历时三年的撰写工作。林徽因负责收集辽、宋的文献资
料并执笔撰写了第六章中的辽、宋部分。卢绳负责收集元、明、清的文献资料,莫宗江
负责绘制插图。费正清是这样评述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史》的:“……他们在自己
专业中的成就几乎是无与伦比的。他们一道探访并发现了许多中国古建筑的珍贵遗物。
并且,由于受过专门教育,因而有能力把它们介绍给现代世界,作出科学的描述和分析
。这部分地也是因为他们既通晓中国古典文化,又懂得作为艺术和科学的外国建筑。在
忧患的战时生活中能获得如此成就,说明他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而且还有崇高
的品德修养,而正是后者使他们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我牺牲,坚定地为中国的现代化
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1.12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