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biotic (abiotic), 信区: CACE
标 题: 评说国家大剧院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Sat Sep 23 23:00:07 2000), 转信
专家评说国家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招标方案展已于近日结束。然而由此引发的一场有关中国
建筑的情绪大爆发势必潜伏长久的余波。逾3万观众和近5千份回收评议
卷说明了民间热烈的关注,同日结束的一场建筑设计师的学术研讨也证明
了专家们也是有情绪的。
在由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家大剧院专家研讨会上,全国各地
的一批资深设计师对国家大剧院方案直抒胸臆,来自南方的年轻建筑师们
更是对北方的建筑形态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建筑设计大师陈四民40年前曾参与过中国大剧院的设计,他指出,
国家大剧院要从环境出发,和天安门广场的环境相结合。其次,应结合北
京的环境气候,同时还应做到经济实用,但有的方案把场面铺得太大。他
发出疑问,是否非要大柱廊,大台阶,大屋顶?
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评论家曾昭奋指出,现在是建筑界最好的时
期,1969年评选十大建筑曾有过一次兴盛期,这次新闻媒体、市民这
么关心建筑,看来中国建筑文化的兴盛期即将到来。国家大剧院应确定是
部分人使用还是对全体群众开放,设计时要考虑群众的要求和感觉,要有
人情味。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国家大剧院的纪念性要超过功能性。曾
昭奋强调,国家大剧院搞竞赛,并公开展览让群众评议是一大进步,而评
委会的选择对以后的建筑创作也将有很大的示范作用。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谭志民很高兴这次终于可以走出传统的加顶和亭
的误区,但是他满怀期望而来,感到的却是失望,44个方案丰富多彩,
但仔细看来却不尽人意。他强调国家大剧院不应是封闭的,拒人于千里之
外的 ,而应是向群众敞开的中心,如华盛顿的肯尼迪艺术中心,应该有很
大的公共厅堂。
来自江西建筑设计院的蔡总指出北京冬天气候很冷,广场周围没有一
个老百姓可以停留休息的地方,国家大剧院应把这一点考虑进去。目前的
许多设计,观众只能看到轮廓、屋顶形态,而其内部的架构则很难看到。
中国建筑设计师事务所联谊会会长左肖思指出,国家大剧院应考虑如
何贴近老百姓,它有别于人大会堂,是一个文化休息的场所,一个具有闲
情逸致的地方。然而很多设计方案还是把其设计为衙门式。左肖思比较倾
向的一个方案是便于公众活动交往的园林,在休息的平面能看到天安门。
国家大剧院应有其自身的音质设计和声觉、视觉要求,不应该是习惯性的
四平八稳的东西,许多方案的轻松性、娱乐性不够。如果四处封闭,到处
都是台阶,会很乏味。
来自深圳的贺承军博士提出了3点质疑:其一,从评审委员会的构成
来看,来自北京的建筑界名宿几乎均没有设计大型公共建筑的经验,最后
入选的是不是一个折衷方案而不是人们期望中的有冲击力和创造力的作品?
其二,新的国家大剧院会不会成为一个老百姓难以涉足的场所?其位置紧
邻人民大会堂,倘若在管理、使用方式上也与人民大会堂看齐,它有可能
变为上流社会的俱乐部而不是全体人民的大剧院,"闲人免入"的牌子可能
将普通百姓拒之门外。其三,国家大剧院不可避免地与"国格"、"雄伟"相
联系,尤其是纪念性公共建筑更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但在建筑形式上应
该是充分艺术化的。困扰中国建筑界数十年的"民族形式" , 可能依然会
对国家大剧院方案的评选造成困扰。
贺承军指出,国家大剧院作为文化建筑,将给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城市
建设带来巨大影响。从近20年的中国当代建筑史来看,还没有哪座建筑
以这种形式引起广泛关注,这反映出建筑界和全社会产生了对什么是真正
的好建筑这一问题的兴趣。
可以看到在对民族性和传统的理解上,学术界内部也存在着泾渭分明
的两端。比如协调,有的建筑师强调国家大剧院应与环境保持协调,以庄
重、雄伟为风格。另一些建筑师则认为应从头理解协调,如果长安街上的
建筑都回头找协调,与过去的建筑保持一致,那么长安街会变成什么样子?
对国家大剧院的评审,谭志民的建议颇具代表性。他认为评审委员会
应公开其评议意见,将评审搞得透明一点,不要急于拍板。鉴于此次招标
方案中很可能没有与要求以及期望相符的,可以在评选出几个方案的基础
上,广泛搜集意见,直到有了满意的方案才拍板,因为跨世纪建筑不能留
有太多遗憾。
民间的情绪与学术界有不约而同之处。招标方案展结束后,一位市民
赶到报社,交来7页纸的一份意见稿。总政歌舞团王富新去看了3次展览,
写出这份意见。这位演员对此次展出的44个方案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失望。
他认为国家大剧院必须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冲击力,然而参展的方案令人
失望。他郑重建议不要立刻拍板。"我们应挑选到一个真正能成为代表性、
标志性建筑的作品。"这位热忱的市民引用了邓小平之语:"我们肩膀上的
担子重,责任大啊!"
建筑师点评大剧院竞赛方案
编者按:万众瞩目的国家大剧院设计竞赛已经到了关键时刻,革命历
史博物馆举行的44个中外设计者的建筑方案展览观者如潮,建筑师们、广
大群众纷纷前往,并热情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中国近二十年来还没
有哪座建筑引起了如此广泛的关注,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7
月25日一26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建筑设计创作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汇
集了来自来全国三十多家设计研究单位的50余名建筑师,大家对国家大剧
院院的设计,中国的建筑创作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张罕佩(深圳华森设计公司总建筑师):国家大剧院设计参赛方案创
意丰富,体现了不同风格、不同追求,集中了设计者的智慧。方案体现了
对剧院的理解,对时代、对生活的理解,现在是建筑的“盛世”,大剧院
这样大的项目是建筑师难得的机遇。
陈世民(深圳华艺设计公司总经理、设计大师):参观后很开眼界,
学到不少东西。从经济、文化发展来看,下一个建筑高潮将是文化建筑。
这次通过国际竞赛,达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效果。有些方案本身不错,但
是在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有些不合适,如要考虑这里的气候因素。大
剧院要与人民大会堂寻找建筑语言的对话,注重建筑的人文环境、自然环
境。从实用上讲,有的方案各部份分割清楚、交通分隔,考虑了剧院的具
体使用。大剧院与天安门相比,应当“放松”,这点与纪念馆、博物馆不
同。现代化并不是搬来传统的形式,或随便扔掉它们。因此主要问题是观
念与想法,及效率、效益(剧院的使用)。但方案还要进一步深化设计。
曾昭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现在中国的建筑气氛很浓,除19
59年北京兴建十大建筑外.还没有象现在这样对建筑这么重视。公共建筑
应重视民主性、公开性,多为百姓着想,创造群众空间。现在的长安街就
缺乏公众的休息场所。西方就比较重视这一点。
谭志民(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技术顾问):这些方案走出了以前亭
子加琉璃瓦的设计模式。希望这些竞赛及公开展出搞好点,让大家多提希
望、建议。大剧院不应是封闭的殿堂,应当吸引人,多些公共场所,考虑
演出外的平时活动。这些方案还不尽人意,还要深化设计。
张正康(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应当重视剧院的运营,目前,
国内剧场的运营状况较差。有些方案对管理费用的考虑较少。比如,有的
方案中几个演出大厅是相通的,但几个厅同时使用的情况不多,势必造成
管理上的浪费。目前建筑设计对功能的忽视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这与业
主过于看重外观有关。自动扶梯加玻璃幕墙的模式现在很盛行。我们应当
多考虑经济因素。这些方案与人民大会堂协调过多,方案过于“规整”,
应放松一点,观赏性强一些。
潘玉琨(深圳华艺设计公司副总建筑师):这次方案的评选过程将反
映我们开放的程度,思想进步的程度。老百姓能否自由享受文化生活,这
是一个观念问题。同时,评选的方案将代表我们的建筑认识水平。方案的
最后敲定具有方向性的意义,做得好则对以后的建筑发展有指导作用。
李子萍(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大剧院应当朴素些,不
能追求表面的东西。不自信,就不真实。这次竞赛应纠正那种浮夸的风气,
对百姓亲近些。
蔡希熊(江西省环球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有的方案过于与环境协
调。剧院应以功能为主。它与体育馆不一样,应注意文化性,应活跃一些,
跳出以前的“框框”。
左肖思(深圳左肖思建筑设计事务所总经理):这次设计对学术界很
有好处,已超出了单个工程的意义,对以后的创作有指导作用。剧场以视
听为主,应从实用功能出发,以人为本,以人的需求为主。形式是多样的,
应多些轻松感,娱乐感。
大家建议,在方案评选结束后,公布评委们的讲话、评语。
大剧院应是有时代感的艺术精品
艺术是奢侈品。但是没有艺术没有文化的生活,不可能是真正的生活。
国家大剧院肯定要采用最先进的设备,然而好的设备在于为创造和欣
赏艺术服务,它本身不是目的。
没有艺术可言的建筑,不可能是好建筑,也就无法调动艺术家的激情
和观众的热情。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精品,但不同时代,奥妙不同。
这个不同不是光为标榜进步,而是反映人们追求理想的努力和对生命的热
爱。将巴黎美术学院。20世纪国际式或后现代时期的精品,搬到天安门广
场附近大会堂西侧,它可能是精品,但那是过去的精品,而我们丢失了自
己,放弃了追求,丧失了机会来表达对今天的信念和对明天的憧憬。
国家大剧院应是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艺术精品。
我们的时代已展现了这样的情形:计算机技术成为主要技术支撑手段,
全球性经济格局形成,文化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
革。这样的历史处境,最终会导致我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是积极探索,还
是被动观望,甚至不假思索地排斥,则会反映出我们对自己在历史中位置
的根本认识。
过去的历史有过证明:艺术工作者对“技术变革导致审美观念变化”
这一点反应迟钝。1851年伦敦博览会的水晶宫和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是园
艺师和工程师而不是建筑师。国外近几十年的发展也表明,建筑师的领地
在不知不觉地被工程师。室内设计师或景观设计师蚕食。如果不承认这些
非建筑师对近现代建筑史的伟大贡献,那么等于说建筑史大部分要改写,
事情可就相当麻烦了。
不喜欢通体透澈的结构,可能是因为对材料和形式有不同的理解。但
如果以刮大风下大雨下大雪会带来麻烦作为理由而不予考虑,那就完全是
图省事儿强做善解人意。因为技术手段是现成的,至少是可以趁机加以开
发的。但是如果观念不变,不从艺术创作角度去审视我们不熟悉的形式设
计,又不认为建筑师应该以大胆的构想去挑战工程师的能力,那么等于放
弃建筑师的天职,放弃了成为伟大艺术家。建造家和杰出组织营理者的机
会。
我们以独创的。具有强烈时代感的设想,去跟工程师一道探讨大胆又
现实的技术答案,只有如此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才属于今天,才能在历史上
留下我们的痕迹,才能表现国家的进步。这样的艺术精品当然还是奢侈的,
但我们会认为平日的艰苦朴素是值得的,有意义的。让我们的心灵升华,
心思才没有白费,这样对得起后人,因为首先对得起我们自己。
[返回]
国家大剧院方案面向北京市民
国家大剧院凝聚了浓烈的意识形态因素,即国家的、民族的、甚至时
代的要求,对于这个未出现的空间与场所,已经作出了强烈的暗示。这种
暗示象一个个磁场,互相交错或统合,意识要转化为空间,精神要沉淀为
物质形本,对于建筑师来说,面临着何去何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大剧院”将要或已经成为一个政治事件。来
自决策者的意见,是要使之成为一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而业主委员会
可能利用其影响,以有助于资金问题、筹建的具体可行性、今后的常规使
用与管理等等;普通市民(主要是北京市民)则主要关心两方面,一是是
否能成为北京市的一个新的标志性建筑,二是它能否给市民提供一个亲切、
好玩的场所。令人震惊的是,来自建筑学专业人士的则有许多互相矛盾看
法,这也许反映了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来,建筑学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民主化、多元化的思潮,已经成为建筑界的主流。
结合这次国家大剧院竟标方案公开展览而举办的研讨会上,建筑师在
细细观摩了竞标方案之畅所欲言,尤其是来自南方的建筑师群体,对北京
的建筑,发出了深深的质疑。
质疑之一:我们是否具备了评审国家大剧院的条件?从评审委员会的
构成来看,来自北京建筑界的名宿们几乎均没有从事设计大型公共建筑的
经验,其艺术修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如何够得上评审富于冲击力和创
造力的方案的内在要求?对行政的旨意的依赖,至今仍在影响着北京的一
些重要建筑的建造,结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以至于在专业圈子内形成
了一句习惯性嘲讽语:什么地方的建筑是美的,我们不知道,要想知道什
么建筑是丑的,只要到长安街上去看一看。而北京是全国唯一一个有“规
划艺术委员会”的城市,它的作用到底如何呢?
?
质疑之二:新的国家大剧院会不会成为一个普通百姓难以涉足的场所?
国家大剧院紧临人民大会堂,如今有一种说法是国家大剧院应该在风格上
与人民大会堂协调,此姑且不论,倘若在管理、使用方式上也向人民大会
堂看齐,则老百姓就失去了使用这一场所、空间的可能性。当然,人民大
会堂是开会讨论国家大事的,大剧院是看戏玩耍的,用途是有些差别。不
过,中国已有不少剧院变成了官方会议的场所,或者高规格的戏剧演出也
会渲染得异常正规,隆重。“闲人免人”的牌子,可能将普通百姓拒之门
外。这次驯个竟标方案中,普遍表达的开放的、公共的空间,充分显示了
中国社会逐步走向开放、透明。开放、透明、公众参与的空间,已经出现
在图纸上,无论谁中标,我们希望这种市民空间变成实际的结果。
质疑之三:国家大剧院,当然不可避免地和“国格”、“雄伟”等等
联系在一起。建筑,尤其是纪念性公共建筑,自古就和意识形态密切相关。
但意识形态的象征在建筑的体现应该充分艺术化的。换句话说,即让建筑
师们以建筑的可能语言来解决建筑问题。困扰中国建筑界数十年的“民族
形式”,可能依然会对国家大剧院的方案竞标与评选产生困扰。这种困扰
的根源之一在于到底什么是民族形式的当代形式,并没有合乎逻辑的结论;
根源之二在于建筑创作本来不需要什么逻辑结论,而有些人偏偏喜欢把艺
术问题当作政治与种族认同问题。
当然,质疑归质疑,这一次国家竟标与向市民展览竞标结果,显示出
了北京在城市建设之融人国际潮流的趋势,这一变化是可喜的。建筑设计
上体现的公平竞争是社会操作民主化的重要表征。在四十年代,张闻天和
邓小平在论述民族文化的发展时,就指出了民族的、民主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这一主张。如今,我们要在建筑界和全社会大力倡导的,就是民
主的建筑、市民的建筑这一概念。
建筑文化是一个国家总体文化的重要部份,它最核心的问题除了技术
性和艺术性之外,就是空间和场所的民主的、大众的品格。在建筑专业术
语上,实用、经济、美观这三要素,每一个要素都应该体现民主化的精神,
否则,这座建筑可能成为一些人的俱乐部,而不是全体人民的“国家大剧
院”。
“国家大剧院”作为文化类建筑,将给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城市建设带
来很大影响。从近二十年的中国当代建筑史来看,尚没有哪座建筑以这种
方式引起这么广泛的关注。这个现象,反映出建筑界和全社会产生了对
“什么是真正的好建筑”这一问题的兴趣,它可能对中国建筑界提高建筑
设计品质,提高城市建筑的素质产生极大的后续影响。而在此之前对前三
门建筑、长安街建筑系列,北京西站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馆的讨论与批判,
可算是建筑民主化与多元化思潮的有影响的前奏。
可以说,一个提倡建筑自由。民主的时代即将来临。
为大剧院“号脉”
建筑艺术是一项社会艺术,因此它有社会目的和心理目的。建筑师
的责任是一项严肃的社会责任。
影响建筑文化主要有三个因素:1、固有文化,2、外来文化,3、科
学技术发展。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全国人民盼望了近40年的国家大剧院即将
开工建设,向国内外征集的44个方案牵动着全国万名建筑师的思索。虽然
所展方案在建筑功能、造型方面体现了强烈的空间追求和建筑语言的探索,
但是与作为我国最高艺术表演殿堂的象征,人民群众希望国家大剧院能与
悉尼歌剧院媲美的心理期待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体现在:
一、我们想像中的国家大剧院建筑艺术观念是民族的、大众的、科
学的、超前的。她像一座音乐凝固的雕塑、强有力的构图和合乎功能要求
的布局取得高超的建筑艺术感染力。
二、她的环境应该是天安门空间的扩展与延续,是对人民大众有高度
的开放性、透明性和广场适用性的室内公共文化广场。
三、她应该是长安街的一个“闪光点”。群体设计独特、设施先进、
装饰高雅、环境优美。气势非凡、文化气息甚为浓郁,功能、艺术均为不
朽之作。
四, 她应该凝聚或揭示我们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时代的
精神。要以她独特方式和感觉来探索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连接点,要寻
找东方空间的特性和本质来体现现代和传统的结合。
五、她应该是一座形象生动,空间流动,功能机动的现代跨世纪的建
筑群。
建筑就像一首诗,只有在被理解时才能最大限度地被欣赏。
一个参赛建筑师的感受
几个月来业内外人士一直关心瞩目的国家大剧院方案终于粉墨登场,
并要选出入围方案了。作为这次国际方案竞赛的参与者,怀着略有紧张,
略有激动的心情参观了业主委员会举办的展览,有些感想:
首先,应该感谢国家。感谢业主委员会提供此次机会,让建筑师在没
有约束的前提下提交设计方案并公开展览,这无疑可以在社会中提高中国
建筑师的社会地位,让人民群众了解建筑设计这一行业。多少年来,一座
大厦落成后,人们只关心是谁开发的,是谁承建的,而不关心是谁设计的,
从本次展览会空前的热闹场面来看,建筑师的创作思想,建筑师对文化。
社会的认识,在此认知基础上所设计出的方案直至建筑师本人将逐渐成为
业外人士所关心的问题。一座建筑不仅仅是一栋房子,它包容了丰富的文
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我们期待类似有学术性的建筑设计展览将不断举行,
以提高国民的建筑意识,调动人民来关心自己生存空间的品质。
第二点感受是评委的工作将会难作。在国家大剧院这一特殊地段上,
评出一个好方案与做出一个好方案同样难,甚至更难。在设计中,有些个
性恰恰有可能成为被抨击的对象,而缺乏个性则不应该入选,我期待着评
委能选出有个性即使有可能受抨击的方案。
第三点感受是方案类型比较丰富,但我感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照
顾传统及环境的,一类是不管不顾的(也可能有其内在的想法不得而知)。
不管不顾的不去谈,单说考虑传统及环境因素的方案也各有各的特点,有
具体的有抽象的,太具体则流于平庸,太抽象则不易说通,这些年来中国
建筑师一直处于两难境地,建筑终究不是文学,不是绘画,不易表达十分
具体的思想,建筑给与人的最终只是一个感觉,一种情绪,这使人激动。
在考虑环境因素中,我不喜欢太具体的,图解式的造型。
第四点感受是我不能同意某些报刊上的说法,即公众的一致性意见有
可能左右评委。首先参观展览的人毕竟是少数,根本不能代表公众,我们
又不可能为大剧院搞一次全民投票,所以只能依靠专家。评委,电影可以
有百花奖,但你可以不去影院看,建筑一旦落成,那是你不得不面对的实
体。我一直认为,待专家、评委评选出三个人围方案之后, 再公开展览并
公布设计者名单较为合适。
再过几天,人围方案名单即将公布,希望这次不会出现国内经常出现
的问题,即把几个方案的优点综合综合,调整调整,那恐怕将抹去入选方
案的个性,我们希望建成的大剧院和被选中的方案是一样的。
一个建筑师的期望
想想世界上那些令人向往的著名剧院吧!它们莫不是所在国家的骄傲
和文化艺术水平的一个象征。然而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却没有这样一座艺
术殿堂。由于国力所限,从五十年代未谈到今天,才终于能够兴建具有国
际水平的国家剧院了,怎不叫人激动万分!接到参加研讨会的通知,我立
即停下手上的工作飞到北京,迫不及待的期望在观赏众多国内外方案时获
得最大的艺术享受,经历一次强烈的心灵振撼。也许是期望值太高,看完
全部方案后,却感到不满足。这次设计进行国际招标,向群众公开展出方
案,比过去是进了一大步。许多方案的巧妙构恩及创新精神毡令人赞叹。
但从总体来看,有些方面似乎与心目中期望的国家大剧院还有些距离。
我们的国家大剧院不同于巴黎歌剧院、斯卡拉大剧院、莫斯科大剧院
等单一的剧场,由四个观演厅堂及各种附属设施组成,她将是我国音乐与
戏剧艺术活沟中心,是最高水平的演出场所。她应该有大的开放性、公众
性,在总共六千个观众座之外,还能吸引更多的大众在这里开展文化活动、
观览、休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四
个演出厅外有更多的室外,半室外,室内的活动场所。在用地偏小,严格限
制高度的情况下确实比较难做,但也不是完全做不到。有些方案已经作了
这方面的考虑,但仍感不够。除了必须“凭票入内”的四个厅堂之外,可
以自由出入的空间还需增加。四个厅堂的组合还可以再作改进,联接部都
应当作自由出入的空间。可以挖掘向地下扩充的潜力,小剧场完全可以放
到地下去……。
北京的公共活动空间很少,从东单到西单,原来的东单灯光球场变成
为“长安俱乐部”大厦,西单的球场也被高楼“吃掉”,人们已经失去了
原有两处可以随便进出的场所。天安门广场虽大,但代替不了在国家大剧
院开放空间中活动的感受。从这方面去考虑,恐怕也应算是突出“以人为
本”和群众观点吧。
国家大剧院的形象与风格,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众口难调的事儿。
不论作为一个建筑师或者一个未来的观众,我感到现有方案还没有达到招
标中提出的,一看就是在中国北京天安门附近的剧院这个要求。这次没有
方案“往后看”,以大屋顶琉璃瓦等等手段来塑造形象,都注意时代感,
这是一大进步,但确实觉得“还不够味儿”,希望能够再提高。北京曾几
次由群众评选他们最喜欢的建筑,结果说明:尽管众说纷坛,但创造出多
数人都认同的形象,还是做得到的。当年北京十大建筑曾对全国起了极大
的示范与推动作用,按现有的方案实施能起到那样的作用吗?!能够从艺
术与技术两方面都起到示范、典范乃至引导作用吗?我觉得有点玄。
国际招标不能说了不算,从现有方案评出三个交政府去拍板定一个又
很叫人担心留下长久的遗憾。怎么办?我建议:评出三个基础较好的方案
后请原作者再作一轮修改、提高,然后再定稿,不知可否?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1.3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