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uckfly (学无止境), 信区: CACE
标 题: 建筑领域弊端剖析:老外一个意念就赚走几个亿 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6月04日11:29:57 星期六), 站内信件
中国如此大规模的建设量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有的。专家指出,对拥有如此庞大建设量的
建筑领域,其存在的问题更加不能忽视。建筑行业耗资巨大,而建筑产品和建设工程一旦
建成,会作为城市景观甚至历史的一部分长久存在并发生影响,建筑领域的问题解决不好
会让整个社会支付代价。在第八次全国“建筑与文化”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对目前建设领
域存在的弊病和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设计招标沾上“外”字就占先机
不少建筑专家指出,现在许多大工程和建筑项目都爱搞国际招标。国际招标完全可以
,但现在不少领导者和评委在选择方案时,不顾国家的现有实力和经济水平,不是考虑建
筑的当地特色、有效的使用功能、合理的造价、建成后的运行成本等,而是出于虚荣和面
子光鲜,甚至还为了私下的幕后交易,把许多大工程都包给了外国人。北京、上海和其他
地方最重大的建筑设计项目,几乎都被外国人囊括一空。
招标中的中外不公平还表现在,外国设计师的设计费用常常是中国设计师的几倍甚至
十几倍。而对国内的设计单位,不仅费用压得很低,而且还常常不兑付,连在招标中支付
标底费也是中外不同对待。国外设计师报出的设计费都是天价。安德鲁设计北京国家大剧
院,竟然得了总造价的11%,完全冲破了我国建筑设计业关于大型建筑的设计费不能超过
总造价3%至4%的行规。而实际上,安德鲁只是提供了一个设计概念,所有的结构设计、
施工图设计都是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完成的。一个意念、草图就轻易赚得几亿元。
不仅是设计费用,更要害的还是这些中标的洋建筑的建造费用往往昂贵得惊人。国家
大剧院造价30亿元,目前尚缺少2亿多元资金。还没有建完,业主方现在已在担心投入使用
后,每年7000万元的开支如何填满。如果是企业性经营,高票价是必然趋势,一张票一两
千元与“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之初衷相悖;而要人人都消费得起,国家每年就要进
行大量财政补贴。不少专家批评说,安德鲁在中国的所有设计项目,从来不以省钱实用为
出发点,整个国家为外国建筑师艺术喜好“买单”。
奥运会体育场“鸟巢”最初设计总投资也是30多亿元人民币,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造价也十分高昂,一个电视台的大楼投资甚至高达80亿至100亿。而北京的示范效
应又立即被各地仿效,为追求什么“一滴水”、“一块冰”等虚无缥缈的所谓主题效果。
广东省的博物馆搞成“百宝箱”、广州体育馆搞成“三片叶子”。这些外国大师们设计的
玻璃体的奢侈建筑不仅造价昂贵,而且由于其透光性和保温差而在使用中费用也高得惊人
。库哈斯设计的广州体育馆开馆使用时耗电巨高,场馆承受不起,常常不敢开放使用。
承受如此昂贵设计费用、建造费用、运行费用的中国,仅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专家
质疑:难道我们不该选择更节能环保、更有中国特色、费用更适当、使用面积更合理的建
筑吗?官员们那种“挥金如土,但求风光”的派头,是应该的吗?能够实现同样功能的电
视大楼10多亿资金就可以完成,为什么要花80亿元?记者最近对一个研制芯片装备制造的
高科技企业采访,他们研制的设备关乎国家科技前景,而他们正为2亿元的研究经费而发愁
,对比之下深感痛心。
几位了解国际建筑市场的专家指出,国外的建筑师的设计水准和职业操守也有好差之
分。我们是要学习和采纳国外建筑技术(艺术)优良的部分,但这不意味着“是洋必佳”
,而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中外建筑师的设计。
奥运会体育场“鸟巢”
国家大剧院
央视新楼效果图
浮躁之风扼杀建筑师创新能力
中国不是没有好的建筑师和有才华的设计人员,但却缺乏可以沉下来思索和创新的环
境。官员们忙着出“政绩工程”,老板们忙着赶工期,设计师们忙着草草设计图纸。众多
人都忙着赚钱,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精心地积累、设计和思考。完成一个建筑设计方案,
欧美日等国的建筑师要花一两年的时间,而国内往往要在几个月内赶出来。仓促的氛围,
理论认识的混乱,使许多建筑设计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摹仿性,甚至根本就是抄
袭。建筑师们没有时间创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创新的建筑思想或流派、风格,缺
乏自己的思想、理念,常常满足于抄袭、照搬国外的各种主义、潮流,或跟风跟时尚。由
于内在的文化自卑和自谦,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缺乏免疫力和抵抗力,失落了自身的理论
根基。加上社会上的崇洋媚外之风,对外国设计师高报酬、言听计从,对国内设计师压级
压价、颐指气使,剥夺了许多中国建筑师的创造机会,更加剧了中国建筑师随波逐流的心
态。畸形的建筑市场时时拷问中国建筑师的敬业精神和良心。一些建筑师常是业主要什么
就画什么,惟独缺乏经过自己认真思考的创造。专家们指出,要提高中国的建筑水平,不
仅要提高管理层、业主的水平,同时建筑师也应对自己的操守和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建筑设计实施缺乏配套环节
“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你图多我比你图更多。”当前建筑设计行业的竞争状况之激
烈,可谓各用其招。“但是一个设计单位的服务好不好,只有在过程中才知道!”由于目
前最大的市场仍然是民用建筑尤其是居民住宅类,而住宅的设计难度和技术要求与公共建
筑比要低,由于其规模大、项目数量多,在设计取费上比公建项目更有利可图。不少设计
单位在与甲方接触之初,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出方案、讲创意、画效果图;然而一旦签约
之后,主创设计师便把眼光放到了新的目标上,进入生产线程序后,实施时的服务质量就
很难得到保证。
这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为采取低价竞争策略,势必利润摊薄,不可能花太多的人
力物力投入到真正的产品落实过程中,因而无法设计创作出精品。而设计创意的庸俗化,
又进一步导致了取费的难度,无法获得智力劳动应有的回报。一些为数不多的设计精英们
不是集中精力创造更多的好作品,而是把智慧放在谈判场上,力争获取更多更大的定单。
为了在恶劣的建筑市场角逐中生存,国内建筑精英们过多的把精力放在市场开发上,这不
能不说是建筑设计行业的悲哀!
建筑方案评审制度亟待改进
建筑方案评选的质量高不高,直接决定了中国不断产生的建筑是好还是劣,而目前在
建筑方案评审制度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建筑方案评审专家委员会的组成不合理,造成方案评审质量无保证。发达国家方案评
审组的组成人员范围广泛,往往专家组里有政府官员、建筑师、工程师、历史学家、法律
人士,还有管规划的、艺术的、环境的人士,而且是“一票否决权”,任何一方面不通过
都不行。这就保证了方案在通过时不会遗漏和忽略任何重要的方面。而我国评审组的成员
大多是搞建筑设计的本行人,而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较少,使建筑设计只放在一个小天平
上称分量,考虑的范围狭窄。另一个不正常的现象是,许多不是专家的本地官员也挤进专
家评审组,甚至占到一半,而这往往造成评审质量的偏差。
评审过程也有不合理处。有些大的项目工程量很大,几个方案要看下来往往应需较长
时间,但许多评审组给评委们看方案的时间很短,根本没有时间仔细研读方案,难以做出
科学的评审。对此,一位北京非参加评审方案的建筑专家建议,评审大的建筑项目和小的
建筑项目应有所不同,但现在的评审方法和步骤却是一样的,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对大的
建筑项目,最好分成两步走,第一轮先是定性设计的评选,第二轮再按细定的原则评审。
这样可避免把过多的时间平均浪费在淘汰的方案上。
来自台湾的一位建筑师谈到“阳光评审”时说,在台湾任何一个重要的公共工程,所
有设计方案的评审过程全部公开,所有的方案、评委名单、评审意见、投标过程,都在建
筑专业杂志上登出,在专门的网页上公布,甚至一个大的工程案子还出专集。在相对透明
的环境下,参评的人会更负责任,更加检点自己的行为,更加注重评审意见的水准和公正
性。许多建筑师都认为这种方法值得国内建设领域借鉴。
中国急需“建筑文化的启蒙”
许多学者及专家指出,中国急需一个“建筑文化的启蒙”,现在太需要提高整个社会
、大众,尤其是领导对建筑的欣赏水平。无论是哪级领导(尤其是管城建的领导需要补课
),还是众多开发商、业主,还包括社会大众,都需要对城市建设、对建筑文化、建筑的
创作规律有所了解,建立基本的、正确的概念。
对此,在各种媒体上介绍有关建筑的知识,对许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和引起
争论,都是十分必要的。有的专家还建议,在请专家给中央领导讲课的内容中,加入建筑
学和城市建设这一课很有必要,这样可以对各级领导深化对建筑问题的了解起到很好的示
范作用。中国的建设量如此之大,领导的权力和作用又很大,他们对建筑文化有所了解确
实非常必要。
同时,建筑家及专家们呼吁,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的领导层以及中国的建
筑师们应保持冷静的头脑,不应人云亦云,要注重挖掘本民族的文化根源,正本求源,鼓
励国内建筑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建筑精品。(经济参考报丛亚平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85.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