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teller (㊣Miss You So㊣), 信区: CACE
标 题: 建筑策划导论D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Jan 29 23:26:02 2004), 站内信件
4.5建筑策划具体方法的展开
前一节论述了几种有关方法的原理。下面我们将结合建筑策划这个主题将上述方法
展开论述。
4.5.1目标规模的构想方法
建筑策划第二步的任务就是确定目标、构想(或是印证)目标的规模大小。建设目标
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生产性、商业性建设项目加工厂、旅馆等,另一类,是非
生产性、非商业性建设项目如学校、文化纪念性建筑等。生产性和商业性建设项目
经济效益对规模有直接的影响。此类建筑的规模确定主要由经济因素决定的。这一
点我们将在本章4.5.6中进行论述。这里我们首先讨论一般性建设项目规模构想
的方法。
目标规模的构想有两个含义,一是以满足使用为前题,二是避免不切合实际的浪费
与虚设。它一般包括以下两个过程:①求得预定使用的数量;②求得使用者单位数
量所对应的规模。
这两个过程又可具体化为:①抽象单位元法求得单位尺寸;②使用方式的考察(静
态方式、动态方式),求得最大负荷周期和最大负荷人数及空间特征;②项目在社
会环境中的运转荷载的考察。
所谓"抽象单位元法",是指以建筑的使用者一个个体为单位基数,求得建筑面积的
单位规模、设备的单位个数以及各种相关量的单位尺寸。这可以通过对既有建筑的
调查、实例分析以及遵循国际、国内设计规范或依靠建筑专家的经验,结合新建筑
的使用概念和具体特征来完成单位元的构想。
单位元的构想结果通常是以人均用地数量、人均用地面积、人均单位尺寸等来表示
的。例如,进行小区规划时,单位元法要求先求得人均用地量、人均绿化面积,人
均建筑面积等;而在研究公共建筑策划时,则通常要首先根据该建筑的使用对象的
人数及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来确定人均使用面积,诸如,走廊的人均宽度、大厅或
前厅的人均面积、楼梯梯段的人均宽度以及疏散口的人均宽度等等。在室内空间的
建筑策划中,单位元法则要求考虑室内空间人均使用的最佳尺度,如商业空间柜台
的人均宽度、医疗及旅客站候车、候机大厅座椅的人均宽度等等。所有这些与建筑
有关的人均单位尺寸的获得及对这些尺寸的印证就是单位元法的基本内容(图4-16
、图4-17)。
图4-17各类建筑的单位元基本量表
参考(日)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计画》P165。
上述这些内容通常可以由建筑设计资料集或是通过建筑师的 经验而获得。但我们
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以往这些数据大多来自于既存的建筑空间,其建筑空间的形式
及使用方式,现在看来不免显得陈旧且满足不了现代生活方式的要求,所以建筑策
划方法论中的一个主要任务也就是在现代生活方式的指导下对单位元法所取得的数
据进行新的探讨和研究。
这就为我们引出了规模构想的第二步"使用方式考察法"。使用方式考察法的研究通
过两个要素来进行,一是对"使用时间--人数要素"的考察;二是对"使用空间要素
"的考察。
使用时间--人数要素的考察是指研究目标空间所对应的使用者的使用时间及人数,
它的基本方法是对同一时间内使用者人数以及使用时间的分类和描述。社会活动及
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人们对建筑的使用方式也起了很大变化。不同年龄、性别、职业
的使用者对同一建筑的使用有不同的时间段。随着建筑创作日益民主化,这种将使
用者、使用时间进行细致划分研究的要求将愈来愈高。在对使用方式的考察中,"
建筑的同时使用人数"的概念有必要澄清一下。使用者对建筑的使用是有其周期性
的,这个周期依建筑的不同类型及目的而不同。使用者在这个周期内对建筑进行使
用。所谓"建筑同时使用人数"就是指在这个使用周期内,同时使用同一建筑的人数
。
一般说来,同一建筑有若干不同使用周期,不同使用周期的使用特性是不同的。例
如,城市市民艺术中心大致可分为三个使用周期,一是平日作为市民文化艺术活动
的场所,多在白天进行,其特征是使用者使用时间的零散性和不定时性,以及使用
者构成的多向性,可包括成年人、儿童、职工或退休者。二是艺术中心平日晚间的
固定性文艺、电影的演出,其使用特征是集中性、定时性的,且使用者构成是多向
性的。三是节假日有组织的文艺汇演及庆典仪式活动,其使用特征是完全集中性、
定时性的,使用者多为有组织、单一性的(图4。18),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类建筑
三个使用周期中,以第三个使用周期为最大负荷周期。最大负荷周期中的使用者人
数孕使用方式,就构成了决定该建筑规模的要素之一。所以使用时间--人数要素的
考察简言之就是寻求目标空间的最大负荷周期的研究。
最大负荷周期,一般可以通过对目标空间使用者构成及使用时间的调查列表比较得
出。可以通过采访同类建筑的经营管理者,再听询投资建设者的运营设想,以及使
用者的民意测验,经过列表、比较、归纳即可判断出该目标空间的最大负荷周期。
最大负荷周期确定以后,我们可以得出目标空间的最大负荷人数,以此人数值与前
述单位元基本量相乘,即可得到目标空间的各项最大理论参数。将这一参数结合行
为科学原理和社会环境特定要求,即可确定出项目的规模。这里所说的与行为科学
相结合是指运用行为科学的原理,对既得参数进行检验和修正;而对社会环境要求
的考虑则是指建筑功能要求之外的社会环境条件的研究和分析。只有结合这两点才
能保证项目规模确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图4-19)。
在根据建筑使用时间--人数参量确定了最大理论参数之后,下一步就是进行使用空
间与使用者活动要素的考察。空间要案是指根据行为科学的原理,从人类对使用空
间的物理、心理要求出发,对空间的规模加以设定的各项参考要素。空间要素的考
察与前述单位元法有相似之处,都是既依据以往的理论原理,又考察新空间的使用
特征。所不同的是单位元法只是研究使用者单位数量所需的空间活动范围及尺寸大
小,而空间使用方式的考察中空间要素的研究则还要对使用者的行为方式、特征、
动线轨迹以及与相邻空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空间要素的研究又可分为静态研究和
动态研究。
静态研究是指确定目标空间大小、高低尺寸、面积容积等物理参数,通过运用行为
科学的原理对空间体量、尺度、建筑与街道的距离、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因素进行研究,以确定空间的最佳物理参数。动态研究是指通过对目标空间中使用
者活动流线、轨迹的研究,来分析使用者在目标空间中由内到外的运行方式,求得
最佳的空间组合比例及环境空间使用量上的分配比,以此来确定目标空间的规模大
小(图4-19)。
当建设项目的单位尺寸(单位元基本量)、最大负荷周期及最大负荷人数以及目标空
间体量、尺度、运营方式等参量获得以后,就要进行第三步,考察项目在社会环境
中运转荷载的参数。
项目的运转荷载主要指建筑物使用和运营过程中的上下水源、水量的利用,燃气的
利用,电力、电话和通讯设施的利用,网络系统资源的利用,消防及楼宇自控资源
的利用,以及进出基地的交通量和基地内建筑的配套设施的使用荷载。通常项目运
转荷载的考证及参数的设定是属于城市规划、市政设计范畴的,但这一点与项目规
模的没定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这也反映出建筑策划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之间的紧
密联系。作为进行项目建筑策划的建筑师应当对这些条件有较深入的调查。在城市
规划部门的配合下,取得这些重要的参量,并依据这些参量结合已取得的最大负荷
理论参数及空间体量、尺度等参数,综合考虑而确定出建设项目的规模(图4-19)。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这一规模是初步指导性的理论参数,它只是为了进行下面各
研究步骤而拟定的。很显然,目标规模还与经济损益、未来发展等因素有关。而对
规模的经济预测、项目成长的构想都是在初步确定了规模以后对照这一规模大小而
进行的。换言之就是,先拟就一个定量的目标,为以后各环节的分析研究和反馈修
正提供一个比较和修正的参量标准。尽管这不是最终的结果,但它却是建筑策划的
开端,这种拟订--考察--反馈--修正的过程程序,也正反映了建筑策划程序的开放
性和逻辑性。
在项目规模确定的同时,项目性质的论证也在同时进行。一个建设项目是"商业性
的还是文化性的"就是最一般的项目性质的论证问题,因为,同一类建筑因性质不
同,其内容和空间组成、风格造形将大相径庭。例如,同样一个文化中心项目,在
沿海经济特区和在首都其因两地地域特征不同,项目的性质也大不相同。沿海经济
特区是开放地区,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以经济效益为第一位。因此,建在那里的文
化中心无疑受总体环境气氛的影响,以经济效益为先导。它的设计内容、空间形式
、风格造形等均以此为目标。但在首都情况或许就大不相同。由于首都这一历史文
化名城的特性,加上首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使这一建立在首都的项目就要求它的
文化性为第一位,自然它的设计、造形、空间内容等都应从文化性这个角度出发,
显然最终的结果与前者不同。这就是建设项目在规模确定的同时要论证的一个重要
内容--项目的性质。
通常项目的性质的确定多是由建设投资者和城市规划师一起制订的。建筑师在建筑
策划中只是对既定的建设项目的性质进行论证和修改(或是在未定性质时,提出性
质论证的参考),其论证方法可以运用SD法及模拟法,对城市环境进行调查、模拟
,以推断出建设项目的性质参量。但往往为方便起见,建筑师多直接引用城市总体
策划和开发发展规划的有关文件,再通过必要的调查分析来验证其性质。但无论采
取何种方式,建设项目的性质同规模一样,是决定建筑策划下步各个环节的关键,
是建筑策划为建筑设计制定设计依据不可缺少的前提之一。所以建筑师在进行建筑
策划时一定要首先考虑这两点。
至于项目的用途和目的,一般在规划立项时已作了规定。而作为建筑策划的任务,
这两点在前面规模和性质的论证和确定的研究中已必然包含其中了。也就是说,在
既定用途和目的下的项目规模和性质如果可行,则项目的目的和用途一定是成立的
。反之,如果项目在既定用途和目的下的规模和性质不可行,则项目的用途也应重
新加以论证修改。这一点必须引起建筑师的注意。
项目规模、性质确定以后,下一步就是对内外部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以反馈
修正目标的规模、性质等,同时也为下一步空间构想作准备。
4.5.2外部条件的调查与把握方法
建筑策划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地理条件、地域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景观条
件、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工业化标准化条件以及总体规划条件和城市设计、详细
规划中所提出各种规划设计条件和现有的基础设施、地质资料直至该地区的有关历
史文献资料等。对这些条件的调查和把握是对前步所确定的项目规模及性质的印证
和修改的客观依据,也为下一步把握内部条件提供方向和范围。为了便于方法的理
解,我们首先对各条件的内涵加以解释,以掌握这些条件的纹理脉络。
(1)地理条件。我们所讲的地理条件是指特别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建筑运营有
关的地理条件。它包括项目用地的地理位置,是内地还是沿海、南方还是北方;用
地的地理特征,地形是山区还是平原;用地的地理气候,年平均、最高与最低温度
、风向、日照、雨季、风季、降水量、地下水位深度、霜冻期及地震等等。
(2)地域条件。这是指用地所处城市的行政区域的性质、行政区域的划分级别、等
级及与周围行政区的关系。还有用地的性质划分,在城市规划的区域划分中是属于
哪种性质用地,如行政办公、商业、文化娱乐、住宅、工厂企业等不同的用地性质
。
(3)社会条件。这是指用地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的状况、城市配套设施的现状、各
社会组成的比例分配、社会治安状况及社会秩序的现状。
(4)人文条件。这是指用地区域内或附近人口构成的特征,是属于科技文教类还是
商业娱乐类,甚至涉外、旅游类等等。人口文化素质的比例现状,年龄构成段划分
、职业构成等等。还有城市及用地附近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哪些传统习俗,曾发生
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该地区有哪些需珍视和保留的特色等等。
(5)景观条件。这是指用地本身在城市中的景观效应、用地四周的景观资源以及景
观特征。如哪一方位的景观对市民最具吸引力,附近有哪些景观值得保留,规划中
有无景观走廊穿过,城市设计对景观提出哪些要求以及建筑在城市中应充当什么角
色等等。
(6)技术条件。这是指用地范围内大型现代技术机械的使用水平,周围道路状况、
交通状况,一般技术手段的使用及效益,城市基础设施近期和远期的配备状况等等
。
(7)经济条件。这是指建设项目的总投资有多少,投资的各分配比例是多少,城市
土地价值如何实现,此项目的建设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无促进和带头作用,以及用
地区域内公共资金的状况、经济结构的基本模式、用地规划后的经济合理性及经济
效益等等。
(8)工业化标准化条件。这是指用地与周围建筑材料加工厂及构件厂的关系,标准
化生产的条件,大型建筑材料的生产能力,以及大型建筑构件的运输能力与吊装能
力等等。
此外,还有城市总体规划的文献资料,包括对用地的性质、等级、使用意向、未来
发展等方面的书面文件,以及业主投资者的主观设想,经有关上级主管部门正式批
准的立项计划任务书,还有各种设计规范资料集等等。建筑策划的外部相关条件可
概括为图4-20所示的网络图。
这些外部条件中,有一些是明显属于客观资料型的条件,如地理条件、地域条件、
总体规划条件和有关设计规范资料集等,以及特殊要求的项目。它们多是属于其相
对应部门和单位的特别研究的范畴。如国土规划局、经济地理研究所、城市开发研
究所、规划局以至中央有关部门。这些部门的研究成果文件,即构成相对应的建筑
策划的外部条件的资料文件。对于这些文件和资料,建筑策划可以直接引用,而无
需再行调查和研究。我们将这些资料称为既存资料,由这些资料掌握的条件称为直
接条件。
除直接条件之外,余下的就是间接条件了。如景观条件、人文条件、社会条件等等
。它们没有直接或明确的资料来源,需要建筑师去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把握。下面
我们就来谈谈这些间接条件获得的方法。
考察这些间接条件,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客观条件和主观条 件。客观条件即客观
存在的、有普追认同性的物质现实;主观条件即通过对主观心理判断的调查分析而
获得的条件。
客观条件通常可以通过建筑师直接地进行实地采访,拍摄照 片、幻灯片、录像,
汇集有关资料而获得。如在人文条件中,人口的年龄构成、职业构成等可以通过对
当地户籍管理部门的采访而获得。而景观特征的资料则可以通过拍摄的照片、幻灯
、录像来获得并加以反映。调查的结果可以用表格图示方式表达出来,也可以建立
起模型。
主观条件则不同于客观条件,它须通过对不同被验者的心理的调查而综合获得。如
对社会条件的调查、生活状况、安乐度的反应、对社会治安的心理反应等,以及景
观效应的心理反应都要通过对社会成员的心理量的调查分析获得。这一调查可以简
单地通过民意测验,以直接问答形式获得调查结果,也可以通过模拟法(物理模拟
、理论模拟)对项目外部条件进行模拟,建立相应的模型,分析、掌握其条件特征
(图4-21)。如在对景观条件的把握时,可以对用地及周围环境进行物理模拟,制作
环境模型,按比例做出周围主要建筑的高度、体量以及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等
等,再在模型上进行分析。在对未来发展条件的把握研究上,可以建立起城市用地
发展模型、经济开发模型,在模型上进行理论的演绎和论证。
此外,心理主观条件的把握也可以运用SD法。。建筑师对调查对象拟定出操作概念
,即描述形容词,定出评价尺度,对被验者进行心理测定。将测定结果瑚亏多因子
变量分析,得到不同因子轴的因子得点图表;以此绘出调查对象的图像以及演变趋
势,从而把握主观条件,并保证调查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建筑策划外部条件的把握,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多渠道、多手段的综合过程。对
它进行单一的表述或简单方法的限定,显然是不明智的。我们这里只能论述其涉及
的范围、主要内容和相关的部门,以及提出几种方法,推荐几个模式。具体的外部
条件的把握方法,还需在实际项目的研究中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完善地加以运用,在
此不再赘述。
外部条件的调查和把握的一个主要职能还在于它具有对项目规模、性质、用途、目
的等的反馈修正及论证的作用。以外部条件的调查结果及建立的模式去衡量和验证
前面所确定的项目的规模、性质、用途和目的,看其在定性方面是否可行,在定量
方面是否恰当和精确,这一环节是建筑策划程序中不可缺少的。当外部条件的分析
结果的反馈信息发出后,建筑策划的总程序即从项目规模性质构想开始再一次重新
进行。如此反复重复,直到规模和性质达到最佳、最实际为止,而后继续向下执行
程序。这种前环节指导后环节,后环节又不断反馈修正前环节的逻辑运行特征正是
建筑策划方法论的科学化的标志。外部条件的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社会的
发展、科学进步,这一系统的内涵将越来越大,建筑师也应学会不断扩大对外部条
件的信息交流,力求最全面地加以把握。
4.5.3内部条件的调查与把握方法
建筑策划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建设项目自身的条件。它包括建筑的功能要求、使
用者的条件、使用方式、建设者的设计要求、管理条件、设备条件、基地内的地质
、水、电、气、排污、交通、绿化等条件。内部条件中,以建筑的功能条件、使用
者的要求条件以及使用者的使用方式为最重要的因素。
这些条件和要求的获得方法大约可分为三种,一是直接由事使 用者听取,另一种
是由代理人听取,再者就是通过预测的方法而获得。公共建筑和住宅大体上多采用
第一和第三种方法,即对不特定的多数使用者的要求的听询和预测。
对于不特定的多数使用者要求的预测,要调查使用者的人口学的特征--年龄、家庭
构成、职业、收入状况、居住行为特征、使用频率等等,特别是要了解使用者对建
筑的使用方式。
与建筑有关的人类活动,从单体到群体其各种各样的活动是非常广泛的。从公用电
话亭、卫生间的利用到事务所、大学、展览中心的活动等等,与建筑相关的人类活
动都是在建筑空间中进行的。人们在建筑空间中交往、交流、进行物品的交换,其
活动的基本类型是由人与人的关系所决定的。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各种各样的
建筑空间,但在其中的人类活动不外乎只有两种,即人与人的活动和人与物的活动
。如在电话亭中打电话的活动就是人与物的活动,而在商店里购物的活动则是人与
人及物的活动。
在人与人相关活动为主的建筑空间中,使用者是一个使用集团,它包括空间内的使
用者和空间外的外来使用者。而使用者又可分为服务者和被服务者。例如,商店的
使用者是顾客和店员以及经管者三类人。空间内的使用者是店员和经营者,而外来
的使用者是顾客。如果将店员为经管者的工作和为顾客的工作都广义地称为服务的
话,那么建筑空间的活动,又可分为对外来者的服务和内部使用者相互问的服务。
但是在众多的建筑中住宅是个例外。住宅内所进行的生活、活动不存在服务与被服
务问题,这是因为人类固有的家族形式所决定的。服务者和被服务者的关系是空间
构成的基本因素,也表现出对其造形的影响。人与设备的活动形式,也可以把设备
对人的关系模仿为人对人的关系。
对使用者的分类和特性的研究是把握建筑策划内部条件的关键。它决定空间主体的
使用方式和空间的基本构成。建筑空间的使用者与使用特征可概括为表4-4。
建筑 被服务的式用者 参与服务的使用者 使用特征
办公室 来访者 职员、管理者 有组织的活动
市政厅 来访者(个人团体) 公务员、向导、管理者 各种目的、随机的
商店 顾客 收获远、推销员、经理 随机的
教堂 教徒 主教、牧师、管理者 有组织、团体的
餐厅 顾客 厨师、服务员、经理 随机、定时的
中小学校 学生、家长 教师、职员、厨师 有组织、团体的
综合医院 院内外患者、家属 医生、护士、管理者 24小时随机的
旅馆 旅客、来访者 服务员、经理、厨师 24小时日常服务
大学 学生、研究者 教师、学长、职员 研究、授课、学习
少年之家 儿童、收容者家属 教师、管理者、厨师 日常服务、授课
美术馆 观众、听众 讲解员、职员、管理者 有组织、随机的
图书馆 读者、听众 讲解员、职员、管理者 有组织、随机的
旅客站 旅客 售票员、服务员、职员 24小时服务的
表4-4 建筑空间的使用者于是用特征 参考(B)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计画》表3.
10。
根据不同空间不同使用者的使用特征,其空间的构成特征显然不同。与固定性、经
常性活动有关的承载空间,要求具有一定的物理不变性及耐用性,即保证在经常不
变的单一形式的活动中不会造成影响使用的问题。另-'方面,根据使用的渐进变化
特性,空问形式的调整也要加以考虑。如在居住建筑中,家庭成员的成长,活动范
围的变化,居住空间的改变和调整是必须加以考虑的。
在建筑策划的内部条件中,对建筑空间功能的把握是另一项重要任务。即要求考察
建筑的用途,以及在此用途下的建筑空间中的活动性、经济性和文化性等。
建筑的用途是多种多样的。住宅是为了居住而用的,商店是为了出售商品而用的,
医院是为了治疗疾病而用的等等。建筑空间为实现这些目的,必须结合以下这三个
空间的条件进行考虑:
(1)满足空间的功能条件;
(2)满足空间的心理感观条件;
(3)满足空间的文化条件。
条件(1)是构成满足空间中人类活动的要素,是形成建筑物的基本条件。如工厂的
空间是为了提供人们在其中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条件(2)是使空间具有一定的心
理舒适度的要求。如与休息、谈话、吃饭等有关的空间。条件(1)和(2)通常要求同
时满足。例如餐厅中,用锯活动舶功能要求与用餐时的环境气氛的。心理感观两者
相适应,并同时满足是很重要的。条件(2)还与空间中活动的效率有关。条件(3)是
空间的文化要求,是关于社会形成的传统、习惯等文化模式的要求条件,以此来决
定行为方式和空间形式。文化条件多在举行集体仪式的空间中如教堂、会堂内表现
得比较克分,而在如旅客车站、医院等使用功能较强的空间中由于使用功能的比重
大大超出了文化的要求往往被人所忽略。然而空间的文化因索是在所有空间中都存
在的,是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正如E·霍尔的关于"民族固有的空间感觉"的观点
,认为尽管建筑有各种各样,但都潜在有不被人们意识到的文化条件。特别是在现
代建筑已有了较长历史的今天,人们已开始对各种各样的文化条件的确定进行思考
,已不只局限于功能和心理感观的条件,而对传统、地域的交叉点也开始关心起来
了。这种研究建筑文化条件的课题,也逐渐变得热门起来。特别是在建筑策划领域
当中,正如日本建筑计画研究家服部岑生所说:"现代的建筑创作已从以往继承了
功能的合理方面,而自后现代以后,又担当起了另一方面的任务,即创造和丰富新
文化。"
在内部条件的把握中,对建筑内部空间中的活动的把握需要我们对活动的特征进行
调查和分析。把握空间中活动的特征是把握建筑策划内部条件的重要内容。
居住小区、住宅的设计多为标准设计。由于标准设计的准则是建筑师们想象的居住
生活的平均要求条件,所以生活实际往往与之有偏差。其他建筑也如此,标准设计
带来某些不适宜的情形变得多了起来。因此,考虑与建筑空间场所相关的活动主体
的个性特征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与普遍的条件相适应是必要的。标准设计可以节约工程造价, 但往往使建筑失去
个性,使用者自由创造空间的机会被剥夺。回顾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可以说我们
的生活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用者的活动已不再能够平均化地得出一个普遍适应
的标准来了。而需考虑各种各样类型的分布,必须创造不同类型和具有个性差异的
建筑空间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如图4-22所示内部条件的相关因素中,空间经济性的条件 应加以重视。现代建
筑不是从来就重视经济问题的。由于设计的民主化,使用者介入设计越来越多,对
建筑物提出进行各种各样的改进和满足各种需求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可是对经济性
的考虑又使业主对大量性的建筑希望尽量统一划一。尽量标准化可以提高建筑空间
的经济效益,但协调这两者间的矛盾仍是建筑策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空间的内部条件的经济性是与空间的使用效率有关的。对于空间经济性的把握方法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解决:
(1)调查空间的使用方式;
(2)调查与此使用方式相对应的使用效率;
(3)比较不同使用方式下的空间特征;
(4)调查空间内部的运行费用;
(5)分析空间内部活动外移的可行性;
(6)调查与内部空间相关的外部运行费用;
(7)比较内部和外部运行费用的大小;
(8)建立空间"外部化"和"专门化"的概念。
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对于居民区的公共图书馆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进行调查,可以
发现常规图书馆的标准化设计中大阅览室的空间组合造成的读者使用模式的固定化
,使空间使用效率低下。其原因是由于阅览室内读者的长时间滞留,单位时间内个
人占有图书量增加,造成图书周转及借阅效率低下。为了提高利用率,在公共图书
馆的建设中,使用者要求事先进行建筑策划。建筑策划的研究以原使用方式的调查
为切入点,设想新的使用模式和影响新模式的空间组合,以最终提高建筑的使用效
率。如在密集服务区分建小型分馆,而分馆的特征主要是以借阅出纳空间为中心,
舍弃原馆的大规模阅览空间。考察新的使用空间中的使用效率,可以发现,以完善
的出纳中心高效率地向外借阅,使读者借得图书后可以在图书馆以外的空间场所(
如家中)进行阅读,避免了原阅览空间的超负荷运转和周转率下降的状况。同时提
高了投资分配的合理性,可以使分馆的藏书量大大增加,改变了以往要想扩大藏书
量就必须扩大馆面积的被动局面。这无疑会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这种格阅览
室面积缩小,把原图书馆的部分活动内容转移到外部的作法,是有其可行性的,且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同。通常这种内部活动的外移,可使内部空间的造价、运行
费用大大降低。那么外移后,相关的外部运行费用如何呢?这就要 求我们对外部
运行费用进行调查,并对内、外部运行费用进行比较。
一般说来,建筑空间中特定行为、设备和物件是否可以外移化,外移化的费用和因
外移化而压缩的内部空间及节约的费用是否平衡是我们需要比较的关键(表4-5)。
表 4-5 空间活动经济性的比较
内部空间使用的费用 外部设施使用的费用
内部装备使用的费用 比较 外部运行服务的费用
其它维持管理的费用 交通、通讯的费用
内部人与物件的自我消耗费用 外移后获得时空自由度的转化价值
如果比较结果是平衡的话,且在提高使用率的前提下,通过建筑策划的改进是有效
的。反之则是无效的。有效的情况下就要求建筑策划在空间构想时一并考虑这种"
外移化"的空间,以重新构想出与原传统模式不同的空间组合。如果无效,则建筑
策划还须再一次对其内部条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从其他途径研究内部空间功能外
移化的可行性,以及其使用特征和使用效率,为下一步建筑策划的空间构想准备条
件。
建筑策划的内部条件除了建筑的功能要求、使用者条件、使用方式、设计要求之外
,就是项目具体的物质条件了,即设备条件、地质条件、用地内水、电、气、排污
、交通等。通常这些条件是直接由建设单位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供的。建筑师在进
行建筑策划时,依据这些条件进行考察和论证,作为下一步建筑空间构想的依据。
至于对内部空间使用方式和使用者要求条件的把握,如果认为直接由业主、使用者
提供的条件不甚完善和客观的话,则有必要运用SD法和模拟法进行空间行为方式的
物理量、心理量的调查和分析。首先按照确定的空间目标,拟定出操作概念--空间
(或使用方式等)的措述语言,设定出评价尺度,制成调查表,对各组成成份的使用
者进行调查,而后用多因子变量分析法进行分析,得出目标空间使用方式的因子表
述图像,推断出其使用方式的特征,加以把握。同样,以模拟法,可以通过缩比尺
模型,物理模拟目标空间的使用方式及使用者要求。亦可通过数学理论模拟,用公
式和图像来表述空间的内部条件。
直接由建设单位、使用者、经营者获得内部条件,或是由建筑师本人通过SD法或模
拟法以多因子变量分析而获得内部条件,其宗旨都是为了对目标空间进行最全面最
客观的把握,所以,建筑师可以分段、分类、分目标地选择不同的方法,以求用高
效率和经济的手段来完成空间构想前的这一准备工作。
如果说对外部条件的把握是为了使项目遵循总体规划思想,制订和修正项目的规模
性质,把握项目建设的宏观方向,那么对内部条件的把握则是考虑项目的具体设计
和方法的关键。它使项目有一个更科学、更逻辑、更符合客观实际、更经济适用的
空间构想。
4.5.4空间构想--软构想
空间构想又称空间策划,它是对应于内外部条件的一个研究过程。这一过程格制定
项目空间内容(1ist),进行总平面构想,分析空间动线,进行空间分隔,乎、立、
刻构想,以及感观环境构想,最终将空间形式导入。由于是对空间、环境、氛围等
依据功能要求和心理、物理量因素进行研究,所以空间构想又称为"软构想"。
在进行空间构想前,我们有必要介绍几个空间概念。
建筑的空间是行为的场所,也是行为和行为相结合、联络的场所。这时空间可以被
称为"活动空间"(activity space)和"联系空间"(circulation space)。活动空间
用A空间表示,一般是指人类在其中有明确行为内容的空间,多为具体的房间;联
系空间用C空间表示,是指联络各A空间中人类行为的流通过渡空间,多为过道、通
廊、前厅等等。通过对人类使用活动的构成的调查,可以确定这两类空间的存在。
考察建筑的历史可以发现,西方古典建筑多为砖石结构,各个房间多为六面体的闭
合空间,相互设有通道。这些六面体的封闭空间就是包容特定活动内涵的A空间,
而A空间之间的连廊则是C空间(图4-23),而中国古典园林相互流通渗透的空间和日
本古典书院的和式空间则恰恰与其相反(图4-24、图4-25)。木构的框架结构取代了
砖石结构,为自由灵活地分隔空间创造了条件。各部空间相互连通、
贯穿、渗透,A与C空间已连成一个整体。尽管其中"活动空间"很明显,但从平面图
上读出A和C空间来似乎不那么容易。
这一差别,主要源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和主要建筑材料的不同。欧洲古典建筑的活动
空间(A空间)和联系空间(C空间)相对独立,而中国和日本古典建筑的A空间和C空间
则趋于一体化。这种文化的差异反映了在传统方面各个不同地区的空间构成概念的
不同。
随着建筑材料的更新发展,以及人类空间活动意识和空间美学思想的改变和进步,
欧洲的近代建筑也开始注意对活动空间与联系空间的重新研究和组合,以寻求两者
相互渗透、更为丰富、更富于启发和促进人类活动的"组合空间"及"多功能空间"(
图4-26)。随之而来的就是空间美学原理的更新发展,出现了类似"沙漠别墅"式的
C空间淡化了的"流通空间",波特曼式的"共享空间",以及黑川纪章式的"灰空间"等
等。人类的文明发展促进了空间概念和空间构成的变化。
但是,如果我们考察一下空间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我们也必须承认,空间是具有
空间力的,这就是我们所要提出的另一个空间概念,即"空间力"的概念。
概括地讲,空间与人类行为的互动有以下三种:
(1)启发行为(provoke);
(2)促进行为(promote)6
(3)阻碍行为(prevent)。
图4-26屠根达住宅C空间淡化了的多层次空间渗透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分册,P260。
如果行为的目的是有意识的,那么空间就反映促进或妨碍行动的程度。适当大小的
空间,加上适宜的气候、环境条件,人类的行为会变得舒适且效率提高。反之则使
人肋活动感到烦闷而效率低下。这就是空间力的促进和阻碍作用。另一方面,如果
行为的目的不明确,例如,在空间中很自然地出现某种行为,则此空间可能存在诱
发或是启发某种行为的因素。反之,则对这种行为有抑制作用。
在空间构想中,空间和行为的作用与反作用,就使得一方面人类的活动要求空间有
合理排列组合;另一方面空间的有意识的排列组合又启发和构成人类的行为方式。
空间构成的关键,也就是人类活动方式的关键,而空间构成的全过程也就反映了人
类活动的全序列。
在空间策划中,基于空间的使用所构成的相关的要求和条件,基本上不存在对空间
构想的制约。可是,空间的策划并非绝对完善,行为和活动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而
是随着人类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这也就形成了空间和人类活动之间
的一种动态关系。
以居住空间为例,尽管人们居住的个性各种各样,但在标准化设计的住宅中,生活
方式却趋于同一。这就是空间对人类行为的作用结果。反之,如果人类不能忍受这
一空间的规定性,于是新空间的创造就变得急不可耐了。人类的行为作用于空间,
空间就一点点地发生了变化。对于这种基于人类行为作用所产生的新特性空间,人
类生活自然也就随之而接受了。人类活动与空间相适应,调整自我的行为节律,或
为空间所改变形成新的自律;或将空间改变,形成新的空间条件,空间的构想正是
由此诞生的。
建筑空间构想除了对A、C空间的经营之外还须考虑由同种活动和有连续关系的行为
活动而形成的组群,即由A空间通过C空间相联而形成的带有领域性的空间--B空间
(block)(图4-27)。B空间的构想过程是A空间的组团化的过程(8roMping)。组团化
的方法要考虑空间单元和人类群体活动两方面的条件。在空间单元方面,同种类、
同形状、同规模的空间可以是一个组团;而在人类群体的活动方面,同系统、同管
理制度的使用群体的使用空间可以构成一个组团。到底 采用哪种组团方式,以及
如何确定组团的规模,都应该通过形成该组团的经济性和人类行为科学的原理来进
行选择。B空间的构成是现代建筑历史进程中建筑师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建筑策
划空间构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前面简述了A、B、C空间的概念,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概念对空间构想的各环节进
行论述。
1.关于A空间
A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承载空间,在建筑空间的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它作为
行为的场所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最原始的A空间是自然的空间,如凹地、洞穴、树
木底下等等。这些开敞或半开敞的自然空间,后来就发展为四壁围合、有地面和天
花的今天我们所常见的封闭式的房屋了。这种由开敞到封闭的演变是由相应的行为
方式以及该行为要求的环境条件所决定的。
一般说来,瞬间行为或自发行为,其空间设计多以开敞式为主;经常性的、有一定
的领域范围的行为,多设计为封闭式的,也就是房间。根据活动的内容方式的性质
还可以将A空间分为公共活动空间、特殊用途空间、辅助空间等等。
对于A空间的构想要注意以下几点:
(1)空间的充分利用性6
(2)使用者行为的流畅性;
(3)满足使用者潜在要求的视觉诱导性。
A空间的策划是下一步进行建筑设计的关键。为了科学地提出空间设计的具体要求
,应对A空间在将来设计中所5B到的各个环节进行构想策划。A空间的构想不但要与
其内部活动的性格相呼应,同时还应满足其他有关功能。它应研究其声、光、热等
物理环境特征,还应对其模数、尺度、开口、间隔位置、材料质感、色彩等进行构
想,进一步扩展到设备、家俱,进而由单一空间扩展到整个建筑,囊括由主空间、
附属空间、联系空间(流通空间),直至组团化的全体空间集合,全方位地策划制订
出空间的构想模型。
2.关于A空间和使用者
A空间的特性不能只从物理属性来进行研究,同时也要从使用的主体即使用者的使
用属性及条件来考虑。
单位的A空间,在使用属性上有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如住宅的卧室、学校的教室、
事务所的各部门工作间、经理室、馆长室等等,使用者主体特定的或使用集团特定
的空间;另一种是如住宅的起居室、学校的综合活动室、图书馆的阅览室等等,使
用主体不是特定的人或集团的空间,前者称为"人系空间",后者称为"目的系空间
"(图4-28)。
图4-28 A空间的人系空间和目的系空间参考(日)山本理员,石井陨。
在人系空间中,所形成的空间、装置和设备等是由作为使用主体一一个人或集团所
决定的,至于空间状态则不一定对外开敞。空间的内部则因使用者的不同、使用要
求和爱好的不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灵活的要求和布置方式。
目的系空间,使用者不特定,空间的形式、装置和设备等都是由使用目的所决定,
是和使用目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多为开敞性的,且应满足多种使用者的使用要
求。
可以看出,人系空间的构想偏于使用主体一侧,而目的系空间的构想侧偏于不特定
对象的共同活动的要求一侧(图4-29)。
3.A、B、C空间的联系
一个封闭的活动空间A是有出入口的。出入口与外部连接,与人和物相流通,与联
系空间C相连接。这一A空间的出入口就是A与C空间连结的物质承载体。房间和通道
相连,出入口起到了分割两个空间的作用。但A空间的组团B空间与C空间之间的联
系则没有明显的"出入口"样的连接体,其连接多为抽象了的空间形式(图4-30、图
4-31)。
一般来讲,B空间的组合多首先从外部开始进行,其次才是B空间内部。在这个组合
过程中C空间系统是不可缺的,也就是说在A空间与B空间两个实在空间之间,C空间
构成联系的系统。这一系统有平面形式,也有立面形式(图4-32)。
联系体系C空间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最普通的走廊、楼梯间、回廊,还可以是
门厅、前厅以至多功能化了的吹拔、共享大厅和室外平台、广场等,前者的意义无
需解释,后者则由于建筑中加入了这些多功能化了的联系空间,如吹拔等,在视觉
上加以诱导,使C空间体系及流线一目了然,同时还使纯单一功能的C空间的环境气
氛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所以在现代建筑中这种多功能化的C空间经常被反复使
用。
一般说来,单体建筑中联系系统比较简单,而由几种用途空间复合而成的综合
建筑其联系系统则复杂得多,这是因为综合建筑的各系统内部都存在有A、B1C空间
,而各系统之间又需要联系。由此可见,无论是单体建筑也好,综合建筑也罢,进
行空间策划的首要问题是对联系系统的研究。那种只追求A空间使用功能,而极力
压缩C空间的作法,势必使联系系统功能低下,造成使用者活动行为受阻不畅,反
而抑制了A空间功能的发挥。所以,在进行空间策划的联系系统构想时,一定要充
分考虑联系系统中一系列自发和人为的行为特征以及与其相应的空间环境,而且要
与A空间内部活动相关考虑。
4.空间的动线
空间的动线又称为流线,是建筑空间中使用者在C空间中活动的轨迹。所以动线系
统就是C空间系统,也就是建筑空间的联系系统。
动线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用者在建筑内连续活动以及物品的运送。因此对应于这种连
续的变化的空间使用特征,空间动线的策划就应是一个动态策划过程:其过程表述
如下:
(1)瞬间的事件,直进性,
(2)诱导性(分为决定性的、自由性的);
(3)秩序和形式;
(4)相对独立性和合理性;
(5)个性和人情味;
(6)安全和防灾。
最简单的动线策划是对两个空间进行联系。最基本且最关键的是为使用者更好地利
用空间,以便迅速地到达目的地。动线策划一定要简洁明了,力求选用距离短、直
接的方式。为了使动线网络简洁明了,在总体策划上考虑其秩序和序列以及构图的
均衡是必要的。
根据使用者的活动特征,建筑空间中的人类活动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无特定目的
的运动(如散步);二是两地点间的往复运动(如由居室到卫生间的运动);三是回复
原地点的运动(如从展览室入口,又回到入口)。人类活动的特征和对建筑空间的使
用方式干差万别,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以上三点。以此,动线的策划就应结合考虑
活动的类型来进行。
动线的一大特征就是要有外部接口,即有与外部开敞空间的联系出口(亦即疏散口
)。动线接口的策划是形成A空间、B空间的导向和关键。这些接口通常是以主出人
口、次出入口、辅助出人口为物质形式,其中主出入口的策划是建筑空间构想的最
重要的环节。
动线的策划不单只是人或物的通路的策划。通路是为了满足使用者在C空间中辅助
的或自发的行为而存在的特殊空间,这是动线策划的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还应考
虑与A空间的整体协调问题。如小学校的走廊可以策划为孩子们课余活动场所等等
。
动线的物化实体C空问也是人类各种动线活动的集结场所。对于不同种类的活动,
要进行公用和专用的分类,即分析承载使用者活动的C空间所对应的是公共活动的
公用空间还是专项活动(或专人活动)的专用空间。例如展览馆中,观众观览的活动
与馆员搬运展品的活动所对应的动线C空间就有公用空间和专用空间之分。由于人
的活动,使动线的性质有了划分。反过来,动线的划分和规定性又支配了人的活动
。
此外,动线的策划还要考虑与活动的性质相适应的动线环境的氛围。这一点将在后
面平、立、剖的构想中进行论述。
5.关于建筑空间内容(1ist)的策划
不同目的的建筑是有不同空间组合内容的。一个建设项目的空间内容的确定是进行
空间策划和设计的基本条件。没有空间内容的建设项目是盲目和虚空的。只有项目
的大目标而没有具体的空间内容要求,建筑师则无疑充当了"无米巧妇"的角色。因
此,作为建筑设计基本依据的空间内容的确定,的确是建筑策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建设项目的空间内容,又称为房间明细表,它是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的基本组成部
分。以往的空间内容都是由业主提出书面的设计任务书,而通常的设计任务书中空
间内容明细表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是房间的名称,二是房间的数量和大小。由于
建筑策划的设计宗旨从来都是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丫满足建设者的要求,故建设项目
的空间内容、各房间的大小及使用要求等自然首先由业主提供。但建筑策划不同于
以往的设计程序;-在接受任务书后只是依书进行设计,建筑策划首先要对所要求
的空间内容和各空间规模大小进行细致的推敲研究,对各房间的用途、性质、使用
者的使用特性、使用对象等结合前面所述的建筑策划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进行可
行性的论证。这也就是建筑空间内容的策划。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各空间名称的确定;
(2)各空间规模的确定。
下面就从这两方面论述空间内容的策划。
首先是建设项目所要求的各空间的内容的确定。这一方面的工作通常是全部由业主
承担的。业主在建设项目立项初期就对其内容有了设想。*如某业主要投资兴建一
座剧、场,其主要内容包括有观众厅、舞台、前厅、休息厅、演员化妆室、后舞台
、布景库、快餐厅、展廊等等,这些内容就是后来提供给建筑师的设计任务书中的
房间要求。
通常一个建设项目的空间内容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满足建设项目立项功能的最少
空间内容,又称基本内容。如剧场为满足观演功能要求,其最少空间内容是观众厅
、休息厅、舞台、后台化妆室、布景库,以维持项目功能的最低要求。另一个是项
目特定的补充空间内容。同是剧场可以附加贵客休息厅、小卖部、快餐厅、艺术展
览廊、排演厅、研究室、交谊厅等等(图4-33)。
满足目标功能的最低空问内容(基本内容)是由建筑规范限定的。它的确定是经过长
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以人类从事各项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律出发,根据人体工程学、
行为科学及有关学科的基本原理而法则化了的规范,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建筑资料
集及规范中的原则条例就是各类建筑基本内容的总结。它们一般不受外部条件的影
响,很少有变化,是原理化了的部分。业主和建筑师在项目立项确定设计内容时,
在其基本内容上是无大分歧的。由于它明确地规定于书本规范中,比较容易获得理
解和认同,它是业主立项、建筑策划和设计的基本法则。
但是,只达到功能的最低要求是远远不能使使用者、经营者满意的,也会使业主失
去投资兴趣,而且建筑创作也会形同工厂复制机器零件,失去了建筑创作本身的价
值。于是,这里就引出了规定空间内容的附加空间的确定问题。
在充分满足建筑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进行附加空间的构想,往往是员能引起业主和未
来经营者兴趣的焦点,也是现时时髦的民众参与设计的最好题目。对这些灵活空间
内容的构想策划可以使建筑更具有特色,更具有民众性和趣味性,使建筑更接近生
活。可以说,只满足基本功能的建筑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民众的建筑。只有加入了活
跃的社会生活,加入了反映时代特征的特定空间内容,建筑才成其为人类活动于其
中的真正的建筑、时代的建筑。在建筑策划的空间构想中,其空间内容的策划不同
于以往的设计,它要对附加的各项内容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附加空
间内容进行增改。附加空间是明显受时代、社会、生活方式、科技水平等外部因家
影响的。它的确定首先是听取业主、经营者、使用者的要求。通常业主在提出任务
书时除规定了基本空间内容外,一般都有按自身要求提出的另一些附加空间。如投
资剧场的业主多希望在满足观演功能之外还能更多地吸引民众,提高剧场的利用率
,扩大剧场的影响,增加剧场的文化气氛,于是就提出还要增设艺术画廊、艺术品
陈列厅、艺术品商店甚至要求增设舞厅、咖啡厅等等。
建筑师在收到这样一份设计任务书后,如果不进行内容的再策划,则势必造成将来
使用上的一系列问题,如内容设置不当或功能无法满足等等。所以一定要在建筑设
计之前对项目的基本功能内容和附加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这一空间内容的策划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图4-34),第一阶段 是以业主的原始任务
书为基准,听取使用者的要求,以及听取经营管理者的意见,这就是所谓民众听询
。如北京东方艺术大厦项目是由酒店和剧场组成的综合体,原建设业主是政府文化
部与香港亿邦发展有限公司组成的董事会,经营管理者是美国希尔顿(国际)酒店管
理集团(酒店部分管理经营)和东方歌舞团(剧场部分管理经营),使用者是国际国内
演出团体、文化交流旅游团体和观光者及市民。这三方构成了一个由业主、使用者
、经营管理者构成的项目内容设定的三元体系(图4。35)。业主制订基本内容,使
用者提出满足使用要求的空间内容,经营管理者提出满足经营管理的空间内容。在
这个三元体系之中,经营管理者与使用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要听取使用者
的要求,研究使用者的使用方式及趋向,以确定经营管理的方法。同时使用者也受
制于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要求。两者是相互作用的。空间内容策划的
第一阶段就是协调、综合好这三方的要求,将它们的要求归纳、排列、分类。如对
公众使用空间、管理空间、经营办公空间、内部使用空间等等进行分类划分,为第
二阶段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是通过对外部条件的研究分析,对第一阶段产生的空间内容的初稿进行考
察和论证。这--阶段,主要涉及社会生活方式、使用者使用模式、人口构成模式、
经济条件和科技条件等等。首先是对社会生活方式的考察。任何建筑是不能脱离开
社会环境的。社会对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社会生活方式对空间的影响。以为提供
人类活动场所为目的的建筑,其成败与否的关键首先就是能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要
求,适合社会生活的方式。这里 社会生活方式是一个较笼统的概念,它包括人的
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生活节律、表达方式、交流方式、价值观、审美观等等。不
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因内的人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不同的,他们有各自的社
会生活特征。如美国和日本均是经济发达国家,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很高,人们对
环境的要求也很高。不同的是美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科技经济基础雄厚,加上
美国的移民政策使美国本身形成了一种多民族、多色彩、开放不弱、追求奢华的社
会生活方式;而日本则由于地域狭窄,资源匠乏,战后经过几代人拼命的努力才得
以发展起来,所以民族危机感时时笼罩在头顶,形成了日本民族勤勉节约,极讲求
经济效益的价值观,就是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了的今天,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仍是追
求经济与高效,这与美国的社会生活方式是有很大差别的。以此,建筑创作的出发
点也就大相径庭。同样的建筑在这两个不同民族之间就产生出大不相同的理解和处
理方法,显然为满足不同社会生活方式而所要求的基本空间以外的内容就大不相同
了。这一点可以通过比较同类建筑的空间组成及分割的差异来了解。
社会生活方式的差异影响建筑空间的组成不仅在不同国家民 族之间,就是在一个
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区域内也有所反映。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和特区如深圳、广
州、上海等地,开放政策使得与外界的交流扩大,海外的生活方式也不断被吸收和
效仿,以追求工作环境的质量,提倡工作环境的多向空间为时尚,于是,办公楼中
要求增设咖啡厅、茶室或将休息厅改为咖啡厅、茶室甚至交谊厅的做法很是时髦,
大有代表建筑设计新潮流之势。这种在保证基本建筑空间功能之外,又要求建筑空
间内容增加的原因,正是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显然对社会生活方式的考察是
论证建筑空间内容合理性、可行性的首要点。
其次是对建筑使用者、使用模式的考察,这一点是建筑策划理论中关键点之一。建
筑的空间内容和形式与使用者的使用方式是直接相互作用的。使用者的使用模式不
仅影响建筑空间内容的增减,还关系到对建筑空间使用质量的预测和评价,所以它
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相关因素。关于对空间使用质量的预测和评价我们将在下节中论
述。这里我们只谈一下它对空间内容增减的作用。
前面谈到建筑空间的主体是活动空间A空间,它是以满足人类在其中活动的空间,
并以人类使用为目的的。所以空间的被使用是空间的自然属性,它的产生、成长、
定形和衰亡是与其使用方式紧密相联的。不同的使用方式对应不同的空间内容,一
定的使用模式就对应一定的模式化的建筑内容。这一点在住宅中有充分的反映,日
本的和式住宅,地板是铺以榻榻密的,家庭成员在住宅中的活动,大部分是在榻杨
密上进行,一般不穿鞋子,所以家庭成员在进入住宅时都要脱鞋(有时换上软拖鞋
)。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就给住宅的使用带来了特殊性。为满足这种使用模式,和
式住宅的大门内,通常增设一间门厅(日文称为"玄关"),它可以是一小间,包括外
出鞋柜和拖鞋柜等家具,也可以是一块不铺榻榻密的开敞或半开敞的空间,这个"
玄关"的空间内容显然是由于日本人对住宅的使用模式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洋式住
宅,包括我国的所有住宅,通常没有"玄关"这样一个内容,即使有门厅也并非必不
可少,这也是由使用模式所决定的。
既然使用模式对空间内容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在确定空间内容之前对使用模式的
考察就变得必不可少了。使用模式的调查可以利用我们前述的模拟法和SD法来进行
。模拟法就是对使用者的典型使用状态进行物理模拟,拍摄使用过程的照片、幻灯
片和录像等,而后对使用过程进行抽象,列出使用序列的框图,绘出空间使用频率
图,这样就可以对使用方式所对应的空间的必要性有所了解,以此确定附加空间的
内容。当所涉及的空间较复杂、使用者和使用模式也较复杂时,则多用SD法,首先
由建筑师拟定一系列与使用模式相关的建筑描述且,而后制订评定的尺度,制成调
查表对使用者进行调查,将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分析的定量结果绘出空间
使用频率图和使用趋向图,最后按使用频率大小列出使用空间的明细表。不论用何
种方法,都可依照使用模式得出该模式下的使用空间的状况图表,以此来对照原设
计任务书中的空间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第三就是对人口构成模式的考察。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对建筑空间的理解和使用是
不同的,这一点实际上可以归结为第二点使用方式的不同。由于年龄、性别、职业
等的不同,使用者群体中使用者的特征化带来使用方式的特征化。所以进行使用者
人口构成的调查,实际是掌握特定使用模式的过程。研究人口构成的模式通常是人
类学家、社会学家和规划师的工作范畴。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时,人口构成
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建筑师在这里不妨可以借用规划师的成果,在了解了人
口构成模式后,根据人口构成的特征,寻找出使用模式的特征,以此得出该人口构
成特征下的附加使用空间的内容。
第四是对经济和科技条件的考察。这一点在以往的建筑创作中似乎不大受到重视。
但是时代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人类生活的环境已因此而发
生了不可想象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科技和经济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了。看似同样
的博览建筑,在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和内地文化古城内,其空间内容的衍变是有
很大区别的。以深圳和西安建造博览项目为例,深圳是经济特区,经济的高速发展
,对外贸易量的扩大,会展中心的需求变得极为迫切,而且经济效益的体现也成为
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所以博览会展项目的内容设置和设计建造以及建成后的使用管
理都要强调开放性和经济性。在空间内容上,除必要的展示空间外还应考虑大量的
会议、展销、洽谈、谈判、推展演示等空间的设置。由于此类会展中心主要是产品
的展销,要强调经济效益,加快展品的周转,所以库房的面积可以相对压缩,而将
主要面积放在扩大展销、洽谈、交谊面积上。相反,西安是文化古城,有浓厚和深
远的文化影响,其博览项目的性质也多为文物、古物等藏品的展示及研究,它的宗
旨是要宣传和弘扬中国的文化、艺术, 而经济因素则相对放在第二位。这样的博
览建筑显然以文物、艺术品的大展厅为主,而销售部分则只限于的复制品、照片等
的销售。由于文物、艺术品等的较长期固定展览,要求库房在藏品保存等方面有很
高的标准,所以高要求的库房也是主要的空间内容之一。显然两者在空间内容上是
有很大差别的。这一例子正说明了经济模式和科技条件对建筑空间内容的影响。
当然除以上所说的诸外部条件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但上述几点是关键。对其他
因素的研究和考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直到完成对建筑空间附加内容的全面
的论证和修订。而后与基本空间内容相结合,这就形成了一套完整、全面、科学的
空间内容明细表。接下来就是对空间内容大小、规模的研究了。这里要补充说明的
一点就是,前面所讲的空间基本内容和附加内容的概念是相对的。虽然基本内容一
直变化不大,如火车客站,基本内容一直是由进站口大厅、出站口大厅、售票厅、
候车室、检京厅、站台等空间组成,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科技手段
的更新,铁路客运在一些国家已成为同地下铁和地面公共交通等一样的普通的交通
工具了。比如在日本地铁、火车、汽车等的联合客运已达到很高的效率,旅客乘坐
火车变成极为方便和快捷的手段,在行李托运、候车等方面都大大简化,甚至取消
了候车室,代之以商店和超级市场。这种基本空间内容的变化是缓慢的,但必须要
引起建筑师的注意。
关于空间内容的大小和规模问题实际上我们已在4.5.1目标规模的构想方法一节
中论述过了。对建筑各空间内容大小的构想和限定与目标规模的构想方法是一致的
,仍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完成:
(1)以抽象单位元法求得各使用空间的单位尺寸;
(2)对使用方式进行静态和动态的考察,求得最大负荷周期和最大负荷人数及空间
特征;
(3)空间的运转荷载。
所不尽相同的是,第一步是考察使用空间单体内各部分面积的人均单位参数。如以
剧场为例,存衣间每人对应的存衣面积及存衣柜台长度、公共卫生间的人均面积及
其厕位的单位参数等等,首先考察所定空间内容中的单位尺寸参量,如人均面积、
人均容积、人均长度、人均占有设备的比例等等。这些参量通常可以通过资料集和
设计规范来获得。第二步是对各空间的使用者使用状况的分析,这一点与项目规模
的确定中使用方式和簸大负荷参量的考察方法是一样的。第三步是空间的运转荷载
的考察,它主要是指对象空间自身的设备、能源、环境条件,即建筑主体对其所能
提供的正常运营的最大荷载参数,如电源、水源、气源等的最大许可极限、设备的
最大运转荷载等。其考察结论应结合项目总体规模构想来进行,它以项目总体规模
构想为依据,而不得超越项目总体规模的宏观控制范围。
对各空间内容的大小、规模的确定工作从属于项目的规模构 想,但它可以
反馈修正项目规模的构想。通过各组成空间规模大小的确定和更改来修正总体规模
的大小。同时它的下步环节--平、立、剖的构想及环境构想和预测评价也将不断地
提供反馈信息,分段地对前两步进行修正。这也是建筑策划理论开放体系的一大特
征。项目的总体规模的各内部空间的大小经过各种不断的制约、导向、反馈、修正
,逐步趋于合理、科学和严密,这样一份完整的项目空间内容的表格就产生了。
接下来就是依据这一既定的空间内容进行平、立、剖面以及空间成长的构想、环境
的构想,最终导入空间形式,以其结果制成项目的设计任务书,为具体设计工作制
订科学的依据。
6.关于空间配列的模式
所谓空间配列的模式,就是指建筑空间的位置和关系的构成。以往我们有意识无意
识地都对这一命题进行过探讨,但原理和配列的模式却只潜在于日常的设计之中,
而没有加以理论化。目前国外这一研究开始盛行,下面就对这一问题结合国外的研
究成果进行论述。
在研究空间的配列模式之前,首先对建筑空间的表记方法进行一些说明。对空间进
行抽象表记法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相关矩阵法,即以二阶尺度(连续、不连续)、
顺序尺度(强、中、弱)、间隔尺度以及比例尺度等,将空间关系列出相关矩阵。对
配列方法的研究国外已有许多尝试,但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是决定论方法,二是
组合论方法。
决定论方法中最普及的是通过初期条件将相关矩阵展开而求得配列模式的方法。用
"集束分析法"(cluster) 集束分析法是多变量解析理论的概念。它指对复杂的现象
以适当的类似度和相违度逐次进行定义而求得等级束的算法。或"多元尺度法
"(MDS) 多元尺度法是指对对象空间的类似程度进行测试,将对象在多元空间内以
点表示,观测点的距离,以确定类似点的布置方案的方法。对相关矩阵进行分析,
以得出平面构成或区域规划模式。此外还有线形计划法和非线形计划法,以研究建
筑空间的尺寸和面积、体积。决定论法中以英国的P.Tabor的"Anslysing
CommuniCation Pattern"(Cambridge Univ.PreB8,1976)和日本的川崎清的《建
筑空间的论理构成》(建筑杂志1973-11)为最具代表性。
组合论方法中,分割法和附加法最为普遍。分割法是以平面的等级模式为基础,以
模数空间为分割单位,并将其对应于制约条件,以空间相关系数的大小来进行分割
的方法。分割法以J.M.Seehof和W.队Evans的AI'DEP法"Automated Layout
Design Program" (JournaloflndustriaI Engineering V01.18,No.12,
1976)最具代表性。通过计算机对空间相关系数进行大量的叠代计算从而提高了研
究的精度(表4-6,图4-36)。
表4-6 不同空间所需面积
序号 面积(平方英尺) 面积(10模数)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0610
1537
2532
2417
1721
3321
1630
3239
2014
2024
2210 06
15
25
24
17
33
16
32
20
20
22
与分割法的思考程序相反,附加法是以基本空间为核心,依建筑策划的制约条件为
限制条件,逐次附加而完成空间配列的方法。
图4-36 ALDEP模式图
参考J.M.SeChof,W.O.Evans,Automated Layout Design Program,
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Vol.18, No.12, 1976
(a)不相关炬阵;(b)空间平面的示意;(c)空间分隔结果
上述空间配列的方法都是以电脑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为手段 进行的,其方法原理
是抽象的、普遍的。它不仅可用于建筑空间的研究,还可用于设备、装置、资源等
的分析处理。
观察国外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近代方法论、电脑智能的应用是建筑空间分析的关
键,而这些方法和手段又都是建立在近代数学理论之上的。建筑师要想在当今的信
息时代高效率地进行建筑的创作和研究,不掌握和了解电于计算机、系统论以及多
因子变量分析和多变且解析法等近代数学手段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这里介绍国外
的理论方法,由于应用条件的差异,使得不可能简单地照搬,需要进行国产化处理
,而这项研究工作又是异常艰巨的,只靠建筑师本身是不可能完成的。为了不至偏
离中心,占据过多的篇幅,在此暂将这一问题搁置起来,而集中力量对建筑策划与
建筑师相关更密切的、更建筑化的的问题进行探讨。
7.关于平面的构想方法
当项目的空间内容确定以后,依据A空间和C空间的设定条件,进行平面(包括多层
建筑的竖向剖面)的构想。其方法有两个:
(1)"树型"构想法。它是将空间以C空间的动线为主线,从主人口到达建筑各部的树
状的构成方式。对于B空间同样是由主B空间开始依C空间的动线为主线到达各次B空
间的构成方式。这一构成法的关键是动线系统的构成。通常这种构成要考虑全体的
动线系统,包括使用者、管理者、货物、服务等的动线。B,C空间构成以后,A空
间的位置也就确定了。由于基地条件的不同,C空间的"树型"要作必要的变形,但
基本原理保持不变,大多数建筑空间的构想,均是采用这种办法(图4-37)。
(2)"格型"(1attice)构想法。当建筑为多系统综合体时,如果它是多系统同格动线
,即动线关系是由若干并列的相同的动线束集合而成的,如公共住宅?学校等等,
那么动线系统的构成就可以用"格型"均质空间构想法来完成(图4-38)。
图4-37 小学校的实态树型构想
图4-38小学校的实态的树型构想
参考(日)日本建筑学会《建筑计回》图3.63。
"格型"构想法是"树型"构想法的变形方法,实质上是将各相同规律的动线的树型构
成合为一个连续系统而成的树型集束的构想法。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平面的构想实际上是C空间系统网络的构想。只要将这个与
使用空间的行为活动相联系的连续空间的平面位置设定好,那么A空间的确定就水
到渠成了。C空间的动线构想在建筑中被具象为走廊、楼梯、电梯、过厅、门厅等
等,它既包括水平系统,又包括垂直系统,是一个全立体的网络。平面构想的实际
过程就是C系统立体网络的构想过程。
8.空间成长的构想
为避免建筑空间在一经建成之后就因空间的老化而使其中的人类活动寿终正寝,而
无法满足日后的社会生活和使用的新要求,造成老化建筑空间对新需求的禁锢,在
建筑策划进行空间构想阶段就要提出空间"成长"的概念,并加以研究。
空间成长的概念,大致有以下几点:
(1)空间中同样目的的活动方式的改变;
(2)空间中同样目的的使用方式的改变;
(3)空间中活动和使用的速率的改变;
(4)空间构成材料的耐久性和寿命的改变。
(1)、(2)点对应的是住宅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更及公共建筑中使用和服务方式的变
更。(3)点是关于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对空间中的各项活动和使用速度的影响。
(4)点是考虑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不同使用空间的耐久要求及选材问题。
空间成长的构想,通常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1)对活动内容和用途变化的构想;
(2)分段空间构想的形成;
(3)空间的增加或修改可行性的构想。
首先是活动内容和用途变化的构想,这是空间成长构想的原发点和依据,其次是根
据预算的制约对空间活动的内容进行时间上的划分,分段地对基本功能要求的活动
进行先期构想,而对未来设想的活动内容则进行预留。第三是对建筑由于活动规模
的增加、设备的更新等引起的增建和改建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的预测和研究。
空间成长的构想,通常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空间可变性保证;
(2)成长变化对应空间的设定;
(3)备用空间的设定。
其中,(1)要求完成建筑空间在规模上的充裕量,以及内部空间分割的可能性;
(2)要求空间构想在初期(或一期)阶段就要确定可能成长的空间位置及内容、用途
的改变;(3)要求在未来增建成成长空间实施之际有足够的备用空间提供。
空间成长的构想是建筑策划理论中的一个关键点,尽管其原理和内容十分简单,但
它确是建筑设计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的标志,也是建筑策划理论的重要原理之一
。
9.感观环境构想
空间的感观环境是指空间环境中对人的感观构成影响的环境 物理量,如光、空气
、热、声音等等。它们的作用使空间中的人类的感观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指向性,
如空间居住性的感觉、温暖的感觉、快适的感觉、压抑的感觉等等。这些能引起和
影响人对空间环境心理反应的物理量就是感观环境的条件。
在空间中,人眼可以观察到的是空间的形态,如透过窗射入的光线、人工的照明、
墙壁材料的质感和色彩以及家具装置等等。它们同时对视觉产生刺激,形成空间感
观的综合效应。通常我们对这些感观环境物理量进行整理,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1)空间的感觉。这是我们以前所熟知的,如天花高的空间给人以开敞和向上开放
的感觉,天花低的空间给人以压抑和向下封闭的感觉;平面进深大的空间给人以纵
向方向性的感觉;而圆形成正方形的均质空间则给人以向心性的感觉。不同的空间
都保持各自的空间感觉。这是空间的自然属性,任何空间的构想都要与这些属性发
生关系(图4-39)
图4-39连续空间的空间感觉
参考建筑学会《建筑计团》图3.63。
(2)光和色彩的感觉。不仅单指明度和颜色等纯技术化领域的物理现象,而是关系
到光和色彩的心理效应。从对外部的日光、天光等通过宙于进行控制,到对人工采
光的照明灯具的位置和大小、明暗、色彩及光影等的设计都是建筑策划中空间构想
环节所应考虑和研究的问题。由于光、色的明暗变化,空间亦呈现出开放、封闭与
方向性,它们可以强化空间的感觉。此外,除去空间中这些固有的光、色因素外,
使用者本身也是光和色的动的感觉源。人的服饰在光色,灯色的照明下,反射在墙
壁、天花等空间材质上,与光、色的静环境形成一种多变的感观效果。
(3)密度和尺度的感觉。这是研究单位面积人口密度和家具、设备密度给空间带来
的尺度上的变化的问题。通常商密度往往与生理学上的不快感和压抑等恶劣感觉相
联系。而空间构筑物尺寸上的变化往往引起空间尺度上的改变而加剧空间密度的感
觉。
(4)时间的感觉。空间物理量对人体产生作用,反映为心理参 量表现出来,若
被感知是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的,这一时间的过程包含着心理感觉的产生、定位,
变化与消亡的互动关系。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手法中的"步移景异"就是反映时间因素
对感观环境影响的最好诠释。另外,时间的感觉还可以通过透视窗户的天光的早晚
变化、周围人的活动来感觉到。这种与时间相关的感观环境的构想就是我们常用的
一个术语"建筑空间的序列"。同样,在建筑策划中的空间构想阶段,这种空间序列
的构想,是感观环境策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感观环境的描述,多引用心理学的术语。以往我们总是认为心理量是感性的,不
同于空间大小、材质、容重等等物理量能够通过定量的方法加以控制,但运用SD法
和模拟法,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心理量可以同物理量一样进行定量地评价
与构想,这为建筑策划理论的严密性和全面性提供了关键的方法。
当我们在空间构想中研究了空间动线、平面构想、平面成长及感观环境以后,构想
的物态化就跟着到来了,即开始空间形式的导入。
10.空间形式的导入
空间形式的导入,形象地讲是将动线构想形成的骨骸填充以血肉的过程,这也是建
筑策划导向实际建筑设计的关键。
空间形式的导入通常没有定法,且空间形式也是变化多端的。根据构想的框架形式
对空间形式进行探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空间导人的形式。
(1)加、减法形式。根据空间的要求,沿动线及C空间形成的骨骼网络,运用加法(
又称为拼贴法)或减法的原则使A空间导入。如图4-40最典型的幼儿园指形平面的形
成,就是以加法原则实现空间导人的。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依别墅就是典型的减法
原则的空间导入实例(图4-41),在一个方形的几何平面内,将空间沿动线的骨骼网
络进行划分,分出室内和室外空间,室外空间(包括平台)在图中以方格网表示,仿
佛从正方形几何平面内减去了若干的空间,而形成了各层同处于方形几何体内的由
室内和室外空间组成的空间图式。
此外,还有一种引伸了的加减法原则,即将C空间与A空间相融合,A空间由扩大了
的、功能化了的C空间所包容,而形成一种简洁明了的空间形式。如莱特的古根海
姆美术馆即为一例,它将展示室A空间附加到参观动线C空间之上,形成了一个从上
到下的螺旋形的空间。这空间既是A空间又是C空间,它是A和C空间的相加融合。这
种空间导入的方式,对解决那些既强调动线方向而又需顺序使用各A空间的建筑如
美术馆、展览馆等尤为适合(图4-42)。
(2)副空间体系诱导形式。如果将A空间称为主要使用空间或主空间,那么C空间如
疏散楼梯、电梯、上下水管道井、电缆井、煤气、空调竖井等则可称为副空间。其
中副空间由于功能的要求必须上下沟通连成网络,因此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自
然形成体系。它们多为均衡、对称的集中或分散式的竖向构筑空间。A空间随C空间
网络走向分布。这种由设备交通等副空间诱导的空间形式在乎面和立面上往往给人
以功能明确、逻辑性强的感觉。它多用于科教、医院、办公等由许多使用空间组合
形成的主空间,而疏散、上下水、电、煤气、空调等设备辅助空间又相对重要的多
层或高层建筑中。图4-43(a)路易斯·康的理查德医学研究所和(b)丹下健三的山梨
县文化馆都是很好的例子。
(3)C摩尔(C.Moore)的住宅空间模式法。如图4-44将住宅空间分为使用空间(A空间
)和设备辅助空间(C空间)。A空间的构成有连续型、集合型、围合型、分栋型、大
空间分割型和大空间围合型六种;辅助C空间的构成有房间围合型、中心型、附加
粘贴型、空间连接型四种。以此对于住宅有4×6;24种空间形式导入。图中纵轴方
向表示使用空间(A空间)的构成方法,横轴方向表示设备和辅助空间(C空间)的构成
方法。
以上三种空间导入的形式反映了空间构想的最终环节、内容和特征。空间形式的导
入标志空h软构想的完成,且使这一构想从对空间的认知开始,经过动线分析、空
间内容的确定、平面构想、成长构想、感观环境构想直到空间的导入,始终保持逻
辑性 和因果互动相关性,同时使各个环节具有开放的反馈修正功能。这为下一步
对构想的预测、评价提供了具象的目标。空间的构想不是对建筑空间进行具体设计
,而是对建筑空间依据其外部、内部的条件进行理性的研究,从而得出指导性、规
律性的东西。所以建筑策划中,空间的构想不是设计的结果,而是设计的指导,同
时由于建筑策划方法论的结构特征所决定,其构想的结果还需被预测和评价,这就
引出了本章的下一节。
图4-44 C.Moore的住宅空间模式
参考C.Moore,Graphic Thingking,1980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