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oit (木头三日), 信区: CACE
标 题: 清华大学图书馆纪事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Dec 15 09:52:59 2002), 站内信件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 100084
清华大学图书馆首建于1919年,为美国建筑师亨利·莫菲所设计。那是
20世纪之初美国校园中常见的风格:清水红砖墙,重点部位用石材,青紫
斑斓的石板瓦,有些拱窗、牛腿等处理。12年后杨廷宝老师完成了他那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成为名例的杰作——清华图书馆的扩建。杨老
在开始着手的时候还不到30岁。与差不多同时建在清华园中杨老的几件作
品一起表现出他扎实的功底,丰厚的素养,一丝不苟的精神。但我以为图书
馆的扩建在这些建筑中表现得最为完美、突出。更重要的是它传达了一种整
体思想,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当前我国城乡各地的建设规模十分巨大,令人振奋。但是经常可以听到人们
对不少建筑只想夸张突出自己、标新立异,不顾整体关系的抱怨。这在商业
街区上为广告宣传的目的使然,倒也罢了,但这种风气已蔓延到政治性、纪
念性、文化教育性建筑和这类建筑群体中去,实在不能不说是建
筑学的一大误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筑的拥有者、投资商以此来显示、
炫耀自己,一些建筑师也自觉不自觉地以此为突显、表现自己,提高知名度
的手段。受害的则是我们的城市整体形象及其潜移默化对社会思想的侵蚀作用。
杨老在清华图书馆的扩建设计中所代表的思想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原有莫菲
楼体量较小,只有约2 100 m2。在预见到清华园中建筑将日益增多、
规模加大的情况下,杨老以一个与原楼从总体到细节完全一样的新楼与它垂
直方向布置,并用一个以45°方向布置的4层高的中楼将二者连接起来,
成为一个整体(共7700 m2),避免了可能产生的过于零碎的缺点。
不知情者均想像不到这是两次接连而成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杨老处理手法之巧妙细致。两个八角形小过厅和两个八
角形楼梯间成为新老楼间在平面上和外形上的联接与过渡,十分自然,十分
妥贴,天衣无缝。中楼的大门设在二层,成为全馆的主要入口,直接联系各
大阅览室,它没有重复原馆由一层入口后再上大扶梯的手法,既
在外观上表现了入口的主次,形象上也有个变换。主门厅面积不大,但上下
左右四通八达,是一个经济而高效的交通空间。扩建后的L形图书馆位于校
园的中心建筑——大礼堂之后,从东面和北面把礼堂拱卫、衬托起来。它的
屋顶轮廓在平缓之中又有变化,在这一组建筑群中扮演着积极而恰当的角色。
它的每个局部或构件,无不在尺度上、构图的繁简上做次一级处理,使人们
在这个环境中享受到一种平和、庄重和有秩序的整体之美并营造出浓郁的学
术气氛。
我和清华图书馆有着不解的情结。1946年夏,以清华园为伤兵医院的日
本侵略兵刚撤走不久,我们几个正读高中的同学到仰慕已久的清华大学参观。
那时园中无人管理,荒草没膝,满目疮痍。图书馆内大理石地面上满是血污,
杂物狼藉,但外表的凄凉不掩其内质的壮美,我们久久不忍
离去。以后我进入清华学建筑,并执教于斯几十年,图书馆总是我最喜爱的
建筑。我和杨老只见过二、三次面,没有机会直接聆听他的教诲。但清华图
书馆的设计,已在许多方面传达了杨老的建筑观与为人。我于1982年受
命做清华图书馆的第二次扩建设计,杨老亦在这年年底仙逝而未能得到老人
的指教。虽然这时的条件与他当年执笔时已大不相同了,但我努力以杨老的
精神来指导这项设计,作为对他深切的纪念。□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1.11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